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2002—2007年的GDP增长率依次为9.1%、10.0%、10.1%、11.3%、12.7%和14.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胜利完成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在对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同时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2002—2006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依次为16.9%、 27.7%、 26.8%、 26.0%和23.9%,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0.0%以上, 达到24.8%。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投资的驱动下, 经济运行上升到第十个经济周期中的波峰, 即在党代会召开后的第五年出现了经济的扩张与繁荣。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 在政府科学有效的调控下,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4.8%, 比2006年(23.9%)高出0.9个百分点。 加上在选举年份地方政府晋升激励机制的作用下, 2007年GDP增长率为14.2%, 经济运行上升到第十个经济周期中的波峰, 第四次出现经济周期中的波峰年份与党代会召开的年份重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当年GDP增长率为7.7%,与2011年相比,GDP增长率下降1.5个百分点,2013年的GDP增长率为7.7%,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运行处于平稳较快发展阶段。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2012年贸易出口额为2.05万亿美元,增长7.9%,与2011年20.3%的贸易出口增长率相比,贸易出口增幅大幅下降。2013年贸易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与2012年相比,贸易出口仍然保持7.9%的增长率。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导下,2012年和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20.6%和19.6%。虽然中国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放缓,但是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1次党代会中,在党代会召开的当年经济运行上升到经济周期波峰的有4次,在党代会召开后的年份出现经济的扩张与繁荣的有5次(见表)。由此可见,中国党代会的召开一般都会带来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中共党代会与中国的经济周期党代会开幕时间周期起止年份周 期党代会召开的年份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波峰年份波谷年份八大1956年9月1954—19571第一个周期的第三年19561957九大1969年4月1969—19724第四个周期的第一年19701972十大1973年8月1973—19765第五个周期的第一年19751976十一大1977年8月1977—19816第六个周期的第一年19781981十二大1982年9月1982—19867第七个周期的第一年19841986十三大1987年10月1987—19908第八个周期的第一年19871990十四大1992年10月1991—19999第九个周期的第二年19921999十五大1997年9月1991—19999第九个周期的第七年19921999十六大2002年11月2000—200910第十个周期的第三年20072009十七大2007年10月2000—200910第十个周期的第八年20072009十八大2012年11月2010—11第十一个周期的第三年——资料来源:《新中国统计年鉴6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2013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依次为7.7%、7.6%、7.7%和7.7%,2014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4%,呈现出增幅放缓的趋势,由此可见,中国GDP增长率下滑的潜在压力不容小觑,具体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明显。2013年1—12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8%。而2014年1—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为17.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6.8%。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来看,2014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出口贸易增长率起伏不定。从出口增长率来看,中国贸易出口增长率时高时低、起伏不定。美国经济复苏依旧缓慢,欧债危机还将持续,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增强,PMI指数回落,将严重影响到中国贸易出口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也将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第三,物价指数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于平稳。CPI指数在2%~3%浮动,2013年中国CPI指数为2.6%,2014年1—3月平均为2.3%。但与此同时,中国PPI指数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PPI指数由2013年11月的0.7%下降到12月份的-1.9%。进入2014年以来情况仍然不容乐观,PPI指数从2013年1月的2%下降到2014年3月的-0.3%,经济增长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201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1%,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2014年1—3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低于上年增长水平,中国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困难。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投资增速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出口贸易增长起伏不定、物价指数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缓的不利条件,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明显,稳增长、调结构面临较大的压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