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用知识之光照亮了无数中国人的前程,照亮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航程。在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回首高考之于个人与时代的深刻影响,别具意义。6月17日,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暨77、78级毕业35周年”上,40余位77、78、79级学人(以下简称“那三届”)共叙如歌往事,畅谈家国情怀。 “冬天里的春天” 1977年,是钱颖一在北京郊区密云县插队的第四年,孟晓苏在一家汽车厂当工人的第十年,他们的命运在这一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出现了转机。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过问和大力支持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之门重新开启。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纷纷奔赴考场。隆冬时节的寒冷遮不住他们胸中涌动的暖意——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希望之路打通了! 通过不同寻常而异常激烈的选拔,钱颖一叩开了清华大学的大门,今天已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孟晓苏被北京大学录取,后来成长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研究者与推动者。像钱颖一、孟晓苏所经历的那样,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不仅是要追忆无数鲜活和精彩的个体生命体验,更要探究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恢复高考,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回忆起当年如饥似渴学习的场景,许多“那三届”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很多人都想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史哲都要通,读理工科的也要懂唐诗宋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说。 恢复高考,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了公平渠道。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回忆说,高考给了所有人平等的机会。1977年高考对考生几乎不设门槛,他的大学同学里有很多连初中都没上过,年纪大的同学几乎是年纪小的同学父辈的年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