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学者交游促成“二重证据法”提出 王文认为,王国维寓居日本期间,日本学者受其影响更为深远;西学对王国维的史学研究及“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影响甚微;王国维是在继承宋代金石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基础上,在罗振玉帮助和引导下,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弘扬和升华,从而创立了“二重证据法”。 事实上,在中国学术已广泛融入世界的20世纪,创新性学术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域外学术的积极影响,“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也是如此。 王国维与日本学者学术互动的内容,首先体现在其对甲骨文及其延伸的相关研究。1899年,罗振玉的儿女亲家刘鹗和王懿荣开始收集、辨识甲骨文。1900年10月,由罗振玉介绍,内藤湖南到北京造访刘鹗,目睹了甲骨文字片,并听取了刘鹗的初步研究见解,成为最早接触甲骨文的日本学者。刘鹗选取甲骨1058枚拓片,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六册,罗振玉是该书序文作者之一。 但是,除内藤湖南、林泰辅等少数人之外,日本学界普遍对甲骨的真伪表示怀疑。1909年,林泰辅的《论清国河南省汤阴县发现之龟甲牛骨》一文,肯定了甲骨文的真实性,还率先明确提出此甲骨“属于殷代王室卜人所掌之遗物”,并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等方法,对中国古文献中的卜法、甲骨的卜法和日本古时流行的龟甲兽骨卜法作了比较。林泰辅将此篇论文送给罗振玉。罗振玉读到论文后,复信表示“深佩赡核”,王国维也深受此文启发。 1911年王国维、罗振玉寓居京都之后,与日本学者切磋商讨,使得甲骨文的整理、研究加快。1915年,王国维撰成《三代地理小记》,以新出地下文物和既有古代文献相互参证,研究商人从契到成汤8次迁移的地址,并确认从盘庚到纣王的商都在殷。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内藤湖南开始利用甲骨文字中关于商人祖先的记载,结合既有文献,写成《王亥》一文,提出商人之祖为王亥。不久,王国维写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卜辞及商代王系加以考证。以甲骨卜辞为据,证明《史记》中所载商代王系确有根据。此文也对《王亥》一文中的不确之处作了订正。内藤湖南摘译其大概,以《续王亥》为题,向日本学术界作了介绍。他结合自己和王国维的研究心得,明确提出殷商与周不仅种族不同,文化和制度也不同,大体上周比殷商进步,因此,周取代殷商是中国上古史中一次意义重大的革命。 学术互动还体现在敦煌学研究中。1911年秋至1912年冬,狩野直喜赴欧洲,考察由英、法、俄探险家从中国新疆、甘肃所获古代文物,加以研究后大有收获。一是从斯坦因、伯希和收集到的“敦煌故事”(即中国所说的“变文”)中,推断“中国俗文学(即‘俗讲话本’的文学样式)已显现于唐末五代”;二是从“杂剧零本”即世界仅有的《刘知远诸宫调》残本,推断出“其为元曲之源流”。1916年,狩野直喜发表《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资料》长文。而王国维在1915年出版的《宋元戏曲史》中,同样讨论到《刘知远诸宫调》。两人的交流不难想见。1920年,王国维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一文,不仅大部分材料由狩野直喜提供,而且有关中国“俗讲话本”的源流问题,也汲取了狩野的见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