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学 >

“二重证据法”形成源流再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杨鹏 参加讨论

    学术互动的表现是研究方法的提高。王国维《三代地理小记》的撰写,体现出古史研究的一种新思维,即摆脱经书和传说的框架,把地下文物和古代文献互相释证,这就是所谓“二重证据法”。应指出的是,“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和确立,也有日本学者的作用。1919年,林泰辅发表的《龟甲兽骨中所见地名》,也是依据上述思维而写成。不仅如此,1921年,他发表的《关于支那上代的研究资料》也明确提出,研究中国古代史所用的资料,除传统的经、史、子部书籍之外,还须重视龟甲兽骨文、铜器文、铜器、货币、古玺、兵器、石器、玉器、陶器、石刻文等类的古物。狩野直喜从西方引进实证主义观念,使之与清代的考据学结合。他和内藤湖南等人重视“确实的事实”,注重实物和文献的收集与考订,并从中发现古代的生活习俗、思想和价值观念。
    交流会通乃能昌大
    学术不能孤立,交流会通,乃能昌大。不同源流的学术纷然并存,当其各自发展时,不过自成经纬,各有特色。当它们不期而遇,则“互相激荡,互相发明,由互异而至于互通,由相隔而至于默契”,于是较富创造性的新学术得以生成与发展。史学作为“居于世界学术枢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会而合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世。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各种显而易见的灾难,引起国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中国的思想界因此受到极大刺激,许多原来麻木不仁以至盲目自大的中国朝野人士产生一种新觉悟,认识到再也不能死抱着祖宗留下的旧一套继续生活下去,必须有一个大的改变。他们如饥似渴地尽力从国外汲取新的知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一时间,“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而作为战胜国又与中国“同文同种”的强邻日本,自然成了“师法西方”的中介,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在当时被认为是事半功倍的选择。因此,这一时期的中西学术交流呈现出第三国参与的独特景象。同样,经由日本改造过的欧美的科学化知识和概念,以及日本研究中国史的相关著作和成果,也在此刻输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新史学的发轫和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也在此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在与藤田丰八、内藤湖南、林泰辅、狩野直喜等人的交往互动中,王国维借助从日本学者那里继承下来的“兰克学派”所讲求的实证主义原则,强调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价值,并与清代考据学遵循的“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参互证,追根求源”的治史精神相沟通。他将目验以考释名物的传统史学方法,发展成为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物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将名物考释拓展为宽广的文史乃至文化制度之研究,从而建立起“实证史学”的研究典范。
    王东峰认为,“王国维在继承宋代金石学、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在罗振玉的大力帮助和引导下,对研究方法进行弘扬和升华,把金石文献的范围扩大到甲骨文、简牍、封泥、货币、玺印、文物、古籍等地下出土材料,并将其与历史文献互证,创立了‘二重证据法’的古史研究方法”。这一看法忽视了“二重证据法”形成的日本影响因素,失于偏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史学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研究”(12YJC770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