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少数民族汉语文诗文别集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弥足珍贵的丰厚文化遗产,却长期被漠视、遗忘,除少数极个别作家部分文学集子外(纳兰性德、法式善、顾太清多有整理与校注成果),绝大部分鲜有人问津,散落尘封中。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深思,亟待人们下大力抢救性挖掘、搜集、整理。经笔者十年来的广泛调查摸底,可知现存各图书馆、单位的清代各少数民族文士、作家诗文别集基本情况:共有12个族别(其他少数民族还有部分诗人,因诗文散佚,只好阙如,比如仡佬族成世宣)626人800余部计约2000万字以上诗文别集存世(不含散见诗文作品)。满族179人现存468部诗文别集、散佚158部;蒙古族40人现存91部诗文别集、散佚42部;回族34人现存77部诗文别集、散佚20部;壮族27人现存37部诗文别集、散佚37部;白族20人现存53部诗文别集、散佚11部;彝族8人现存8部诗文别集、散佚11部;纳西族16人现存19部诗文别集、散佚12部;土家族8人现存14部诗文别集、散佚61部;苗族5人现存6部诗文别集;侗族2人现存2部诗文别集、散佚3部;布依族3人现存22部诗文别集;畲族1人现存3部诗文别集(详参多洛肯《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清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这些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汉语文写作,各具风神,展示着各少数民族元文化与汉文化融通化生的别样姿态、色彩,星罗散布于清代百花园中,描画出清代各民族文化-文学交融汇通的历史轨迹,显示了清代各民族间精神、心理、文化性格沟通联系的深层肌理、机制。可以说,这些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诗文别集,既是中华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首先,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正确阐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对真实再现中华文化历史风貌,弘扬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多元基础上的国家认同,维护祖国统一,强化民族团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散庋各处的清代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诗文别集,全面、系统地梳理、编纂、点校整理,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更具有中华文化建设的深远战略意义。 其次,这些文学作品分散庋藏各地,有不少还是未经刊印的稿本、钞本,有些刻本仅存孤本,对这笔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为防文献散佚,必须将之进一步点校整理、辑录。这些文学作品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将引领、开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生动、丰富的历史风貌再现,提供新的重要补充,推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再次,这些文学创作文献所构成的各民族文化交流、融通的历史坐标系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经验,可资借鉴吸收,为新的中华文化建设规划,提供重要参酌。将它们整理出版,将会给民族学、历史学打开新的视域,提供极为充足的新的文献史料,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更加贴近现实,有新的作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文化长远发展,创造新的价值,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