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作为一个具体部门的内部刊物,旧海关文献为何值得重视? 吴松弟: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掌握准确可靠的资料。1934年,学者郑友揆便指出:旧海关出版物,“因其内容精确,所占地域广大,已成为研究我国经济之唯一可靠而系统的资料”。 旧海关文献,比之当时其他历史文献,特点非常突出。 第一,涉及面广。翻看旧海关文献,基本上没有几个部门在其中没有报告。举几个例子,长江沿岸9个口岸城市每年的年报里,各年每月的长江水位都悉数在内,且做成了曲线图,对研究长江洪枯季节的水位变化非常有用。再比如,1884年海关派人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一本《中国音乐》,包括许多民间流行音乐,书中用画来表现民间舞蹈,用音符及宫商角徴羽来表现曲调,许多旋律都可以唱出来。这本书现在已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中译本。大家可能都想不到,在海关的工作资料里居然还有这样一本书。 第二,这批文献中涉及的统计都有极强的系统性。拿文献中最庞大的统计系列来说,日报、月报、年报巨量的贸易数据,由于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标准,且统计时间长达80余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统计系列由报表、报告两部分组成,前者反映各类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数据和税收情况,后者以文字形式反映贸易状况及影响贸易的国内外各种因素。比对这些贸易数据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可以通过分析棉纺织品的进出口探讨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初期往往是洋货倾销中国,一开始洋布进口居多,之后洋纱、纺织工厂的设备也陆续进来,到了后来洋布进口减少,中国逐渐成为棉布出口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业的成长历程。再比如中国的咖啡进口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单一到繁多,这也是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扩展的过程。除上述例子外,旧海关文献中可供挖掘的角度还有很多。 第三,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各地的通商口岸,绝大多数都设有海关,各海关要定期向中央海关报告各年的贸易状况。当时中国海关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个,这意味着有50多个海关所在的口岸城市以及这一海关管理的区域(称为关区),在海关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比较奇怪的是,新疆有对外口岸,但只在有限几年设海关,且没留下贸易报告,可能当地的贸易状况跟内陆地区有所区别。贸易报告会总结年度进出口贸易增减的原因,这必然与城市发展、自然灾害、战争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等产生联系,是研究全国和大部分区域经济状况最为详实可靠的材料。后期随着海关事务的增多,统计系统越来越庞大,其中贸易十年报告的体量要达到一二千页,对城市的记录几乎无所不包,甚至连当地当年有无人中进士,有无新式的报纸出现,有无外国重要人士、中央要员到访都有记载,堪称城市发展的百科全书。 统计系列之外的六大系列,都有自己特定的记载范围,在系列之下每种书又设一个编号,加上他类之书,约有450种。六大系列编排格式与前者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一具体事务、活动的调查与研究著作;另一种是连续数十年出版的专刊,累积起来大都达千余页甚至几千页,比如为了航行方便,会出版关于灯塔的连续出版物,海上航行涉及暗礁又会衍生新的出版物,再比如会有连续出版物补充、更新长江沿岸及中国沿海地带的地名。 六大系列可以总结成20个类别,举几个例子:比较重要的如医学报告,我认为这是研究中国近代流行病史、医学史最系统最科学的资料。与传教士当时对中国疾病的调查相比,海关的医学报告覆盖面是全国性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报告由西医来写,采用的是今天在用的关于药、病的专有名称,准确性非常高。 再如各地经济调查报告,其中比较多的是关于中国出口商品的调查,如蚕丝、茶叶、大豆、人参等产品及其产地和产、运、销的过程,还有对进口商品竞争对手进行的调查,此外经济调查报告还包括对重庆、西江流域等地开埠前的商务调查以及海关洋员在云南、东北等拟开口岸地区的旅行记,这些对我们研究各地经济状况都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船舶报告比较有趣,其中有一本1921—1931年每年出版的刊物,可以译为《中国百吨以上蒸汽船和机动船的船舶名录》,里面介绍了各类船只的载重量、动力等细节,包括现代船舶,也包括中国传统民船如长江上游的帆船、舢板、运盐船和上海地区的民船,甚至连长江下游的竹筏都记录在内,这些书的特点是除文字描述外还有具体图纸,船只每个结构的名字及尺寸都准确地标注出来,若以此恢复众多种古船,建立一个长江流域的古船博物馆应不成问题。 还有有关关税和金融情况的报告,由于当时的关税经常有变化,税率及征税政策的变化要及时告知各地海关及外国商人,就出现了这类报告,由魏尔特(Stanley F. Wright)编撰的《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另外还有专注中国财政的作品,艾约瑟(Joseph Edkins)写了三卷本的《中国财经论》,分别论述中国的货币、财政、银行及中国的物价,学术价值很高,比较遗憾的是,还没有人使用这份资料做研究。这批海关文献里甚至对中国的盐业生产也有300多页专门的研究报告,也尚未有人问津。 从海关文献可以看出,海关内部当时聚集了各方专家,为中国近代的贸易、经济、医学、气象、灯塔、船舶、交通、金融,语言、外交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海关洋员都懂得中文,很多达到精通的程度,有趣的是,海关要求关员掌握的不仅仅是书面语言,还要会运用与百姓沟通的鲜活口语,其中有很多当地的俚语,这对于报告来说很独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