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存在大量以插图形式存在的地图,它们谈不上“精美”“科学”,没有进行过编目,绘制年代难以断定,不同版本古籍所收录的同一图名地图,具体内容也可能并不相同……种种原因导致它们在以往古地图的整理和研究中没有受到重视。其实,这些地图有着重要价值,可以改变或者增进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地图以及古人地理知识的认识。 当前中国古代传统舆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那些绘本地图(集)和重要的刻本地图集,如《广舆图》,以及少量古籍中重要的插图,如《郑和航海图》,但实际上中国古籍中有着大量以插图形式存在的地图,仅就《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以及相关补编进行统计(文本此后的统计数据都来源于这四套丛书),并去除重复收录的古籍,上述丛书中收录的地图多达5000余幅。 数量如此庞大的地图在以往中国古代地图的整理与研究中基本被忽略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古籍中的插图大多是刻版印刷的,精美程度难以与绘本地图相比;另一方面,传统中国古代舆图的研究大都只关注那些体现了“科学性”、看上去绘制“准确”的地图,从这一视角来看,古籍中的地图绝大多数都是示意性质的,远远谈不上“科学”。但是与绘本地图以及那些所谓的重要刻本地图集相比,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也有着其自身的价值。一般而言,保存至今的绘本地图,大多数是因时因事而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河工图,因此流通范围往往不广,且绘制成本较高,也难以大量复制,故无法代表当时普通人所能看到的地图。而古籍中的地图,能保存至今的多为刻本书籍中的地图,印刷量通常较大,且收录这些地图的大都属于士大夫重点关注的经、史类著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部分人所能看到的地图。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人对于知识的一种分类体系,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古籍中的地图在四部中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 经部中收录有地图的古籍约有30种,收录地图460多幅,集中在与《禹贡》有关的著作中,主要通过地图展现《禹贡》中所记载的山川位置、走向以及九州的范围。与《春秋》有关的著作中也存在大量地图,如《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春秋列国之图”就经常被引用;此外与《诗经》有关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十五国风地理图”以体现“十五国风”的地理分布。因此,除了“左图右史”之外,中国古代实际上还有“左图右经”的传统。 史部中收录有地图的古籍约170种,收录地图近3600幅,主要集中在以《大清一统志》为代表的地理志书、以《东吴水利考》为代表的水利著作以及以《筹海图编》为代表的军事著作中,基本属于地理类。不过需要提及的是,在史部中以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为代表的那些所谓正宗的历史类著作中,却基本都没附有地图,只是在对这些史书进行注释或节录的著作,如史钞类的《十七史详节》中附有一些地图。另外,当前史学研究者经常使用的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代表的历史地图集,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如著名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以及明代的《今古舆地图》等,在史部属于地理类。总体来看,无论收录有地图的古籍数量,还是收录地图的数量,史部都是四部中最多的,因此古人所谓的“左图右史”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正宗的史部著作中基本没有收录地图似乎又与这一原则不太符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