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时期的佛经珍品 敦煌藏经洞发现物,是积攒了约600年的寺庙用品,从发现的佛教经卷用途来看,有反复使用过的佛经卷和用于供奉抄写的佛经卷,还有佛画粉本、版画、刻画、纸画、麻布画、剪纸、小泥佛、铜佛等。从内容上分,90%是佛教经卷,还有较早版本的儒学经典、学习识字的课本;有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占卜用书、公私文书、信函、信封、地契、账本;还有练习写字、抄写经卷的废纸等。其中,还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佛教寺院的功能和当时的习俗,可分析和判断藏经洞发现物品的生成过程及主要功能作用。 佛教传入我国后,抄写经卷在佛教中是一种积功德的常用做法,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多的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包括僧人和帝王、官吏、宫人、士大夫、平民、戍边屯田的军人、在家居士等,为了弘扬传播佛法而抄写佛经,或者为了祈福、报恩、布施、超荐亡人而抄写佛经。所以,“敦煌地方修窟建寺、造像写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史苇湘《敦煌研究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分为两类,一类是僧人每天诵读和借给僧俗抄写佛经用的范本经卷,另一类是僧俗为了弘扬佛法和积功德而用于供奉抄写的经卷。诵读和范本的经卷是流通用的,而为了弘扬佛法和积功德抄写的经卷是用来供奉的,所以抄写的经卷水平参差不齐,或还有错字、别字,但是都是虔诚的、书写工整、沉稳浑朴、遒劲有力、首尾完整的。 另外,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经卷中有一种现象:有的经典一种也没有,有的经典重复的很多;有的崭新如初,有的破破烂烂;这是因为敦煌当地十分信奉和流行的经典就多,如《金刚经》《大般若经》《法华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等。反之,其他经典就很少或者没有,经常使用的范本经卷就破破烂烂,而作为供奉和积功德的经卷就崭新如初。 此外,像莫高窟这样连续开凿千年的石窟寺,有很多家庙里供奉的佛经,年代久远后,有的石窟会变为无主窟,前人供奉的佛经就会被收起放入室内,于是,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按照寺院处理佛经卷的方式,有的放入新开凿石窟的塑像身体内,有的放在佛塔里,有的就会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存放起来。 同时,纸张和字纸品在那个时代是珍惜物,也是稀罕物。自从东汉发明了纸之后,纸在没有产业化生产之前都是奇缺物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学习和识字,寺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学习和教育的场所,而学习和教育肯定需要纸张,即使写了字的纸品也会被反复使用或捐赠给寺庙供其他人学习和使用。况且,国人非常节俭,对稀罕物品有保存、收藏和积攒的习惯,所以信函、信封、账簿、地契、课本等有文字的字纸品都属于学习文化用品,是寺庙为提供学习文化而收藏的。即使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纸还是稀罕之物,何况是900多年前西北边陲的敦煌,更是珍惜字纸类文化用品。 所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物是佛寺供养物具、学习文化用品、当时的稀罕物,是有实用价值的物品。选择在藏经洞存放和处理这些物品,是根据寺院处理佛经卷和佛教用品的规矩,为了后世弘扬佛法,为了抄写经人的功德和珍惜字纸而寻找的安静、平安、干净的理想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