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是陆上农业生产的补充 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秦汉以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对海洋的了解逐渐加深,海洋知识日渐丰富,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进步,包括海洋渔业、滩涂采集、养殖、制盐、海洋交通、海洋贸易等海洋经济活动持续发展和扩大。以海上交通和海洋贸易为例,汉朝时,随着海洋活动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其航线大致是从徐闻、合浦出发,沿着今北部湾、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岸边航行,经孟加拉湾,抵达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朝,已形成了一条以广州为起点可达非洲东岸的远洋航线。到了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过,历代王朝主要是把海外贸易当作获得奇珍异宝的途径,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海外贸易与国计民生并无重要关系,没有形成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生产发展,进而达到富国强兵的意识。 因此,我们说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体现出农业民族之特点的含义,主要是指秦统一后,秦的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推行到全中国的范围,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千年中延续不变,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的国策,而海洋经济活动在君主、官僚阶层、士人的意识里,则基本上是陆上农业生产的补充,对海洋的认知始终未离开“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后世把濒海地区民众赖以为生的各种涉海经济比喻为“以海为田”、“以海为禾”等,体现的是农业民族的海洋观,是中国农业文化强势话语权的表现。《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海的水源,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礼记》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古代中国具有陆地思维特征的海洋观作一个注解。 海洋意识本质上是个体、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基石,要建设海洋强国,须加强全民海洋意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