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起组与各地的早期组织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是上海发起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性组织,都应属于在上海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和范畴。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历来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界高度重视的领域。每逢党的重要纪念日往往就是研究的高峰时期,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有关中共创建史研究的成果特别丰硕,据相关统计,当年的论著林林总总多达1000余部篇。那么最近几年在中共创建史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成果和进展呢?下面从五个方面对此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最新和最重要成果是2012年由学习出版社出版,湖北大学中共创建史研究中心田子渝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这是一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进行全景式扫描的著作,其宏大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结论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传播史》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置于近代救亡运动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从源头上来论证、说明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在近代救国救亡思潮演进过程中的必然性。在这样一种视野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三种力量得以呈现,即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国民党人士和其他进步知识分子。过去往往只强调第一种力量作用,忽视第二、三种力量的积极作用。这种整体性的学术视野,是过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中所少见的。《传播史》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努力挖掘新史料,对传统观点进行审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论文方面,刘立吉的《中共创建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形式和特点,作者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欣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外来文化,并将其上升为信仰,其原因不仅仅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满足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还在于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容性与相似性。姚思羽在《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途径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的传播过程中,高校是主要平台之一;二是创办理论报刊;三是译介经典著作。杨卫民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人文特质》以中共(进步)出版人在上海的思想宣传活动为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并重的两种传播之道的人文特质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共出版人通过思想宣传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上有两条传播之道:哲学社会科学进路和文学艺术进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理性认识和感性表达的结合。 最近几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进行个案研究比较盛行,发表文章比较多,如付冉冉的《〈共产党〉月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周凯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特点——以〈新青年〉月刊为主的文本分析》;赵付科、季正聚的《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 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