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迁来说 持这一见解的学者是岑仲勉、孙次舟。岑仲勉《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真理杂志》1944年第1卷第3期)认为:“匈奴之先,颇见来自西方之痕迹。”其根据是匈奴语言文字带有印度色彩,匈奴祭天所用的休屠金人就是佛像,而佛像受波斯之影响,匈奴人既能输入受波斯影响之佛教,当然也能输入波斯语言。孙次舟《匈奴出现中国边塞的时代》(《西北通讯》1947年第3期)则说,自赵武灵王至李牧时代,匈奴尚未出现于塞北;匈奴出现于中国北部,始于秦始皇时;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西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游荡东徙,才出现于中国北境。岑仲勉的看法证据不足,孙次舟的看法则多为臆猜,因此不被学术界认可。 “匈奴自为匈奴”说 持此说者以曹永年、何光岳为代表。曹永年《战国历史上的“匈奴”》(《光明日报》1963年4月10日)认为:“司马迁总结匈奴历史提出‘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严格说来,这是一种误解。至于后人进一步认为殷、周以来的荤粥、猃狁、匈奴乃异名同实,这种说法,除了声韵上的一些联系外,似乎是证据不足的。”何光岳《匈奴族源漫议》(《寻根》2004年第6期)则说,“匈奴就是匈奴,并非獯粥、猃狁、鬼方,这三个族乃出于羌人……而义渠、戎、狄乃至林胡,楼烦、混夷皆为北方部落,不可一概混合,只是匈奴在秦以前仅是一个小部落”。 此说不承认匈奴族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这是不恰当的。任何民族都有演变、发展、形成的过程。比如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则是历经夏、商、周三代才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其中夏族是黄帝后裔,建立商朝的是东夷族,周人则是羌族。周平王迁都洛邑,边陲的戎、狄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形成新的华夏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后来的汉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吸收是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匈奴族岂能例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