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与通古斯说 持此说的是美籍华人学者朱学渊。他在《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中说:“我们关于hun(即匈)人祖源的结论也只是:他们最东方的源头,可能是满蒙地区的‘鲜卑’和‘通古斯’部落。”又说:“鲜卑、仆骨、高车、乌古、斛律和通古斯兀者部落等,都是hun人(即匈奴人)的重要族源。” 《国语·晋语》云:“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这是鲜卑见于史籍最早的记载。周代的鲜卑还很弱小,《后汉书》《三国志》才为鲜卑立传。鲜卑人是东胡的一支,汉朝初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鲜卑山,故称鲜卑族。匈奴的前身荤粥早在夏商时便活动于大漠南北,比周朝出现的鲜卑历史还古老,鲜卑人怎能成为匈奴的族源?高车也称丁零、敕勒、铁勒,丁零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冒顿单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其居地大致在匈奴与康居之北。丁零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匈奴、鲜卑人,丁零人的一部分也融入匈奴族。因此,说匈奴人中有鲜卑、高车的成分则可,说鲜卑人、高车人是匈奴人的族源则不可。 通古斯也不是匈奴的族源,朱学渊所说的“通古斯”实际上是“东胡”。一些学者认为,东胡与通古斯只是译法不同而实为一回事。这种看法其实并无根据。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早已指出:“‘通古斯’本是从今贝加尔湖地区迁到列纳河中游的突厥语族雅库特人对其邻近民族的称呼,后为扩张到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所采用,最后被作为学术用语,用来概称分布在东起今库页岛、西至叶尼塞河中下游的语言系属相同的诸民族(通古斯族)。把这个晚出的名称和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活动在今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扯到一起,是十分荒谬的。” 在关于匈奴来源的争论中,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系统地论述了这种意见,他说: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匈奴便以不同名称出现于各种文献中,殷周时的鬼方,周代的混夷、獯鬻、猃狁,春秋时的戎、狄,皆指匈奴,秦汉以来称之为胡为匈奴,“这些名称都是同一个原音的对音。到了秦汉以后,匈奴这个名称固定下来了,其余的名称逐渐废弃不用”。需要指出的是,匈奴虽与鬼方、獯鬻等有渊源关系,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简单翻版,而是在不断吸收周围各族成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成匈奴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