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曾被判定为“伪书”而乏人问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出土文献新材料的发现,虽对该书成书过程及其价值定位仍存在学术分歧,但学界开始重视《孔子家语》的研究。 客观评判前人观点 鉴定《孔子家语》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案例,古代有学者就怀疑其真实性。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后,被判定为王肃伪造之书。70年代以来,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汉简、安徽省阜阳双古堆汉简、“上博简”等简帛古书中陆续发现与《孔子家语》有关的材料。这些新发现使得当下研究拥有了更为丰富可靠的材料,有利于客观分析前人研究得失。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崔富章一直致力于研究楚辞学、古典文献学,近年来开始对《孔子家语》展开研究。他告诉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化,他发现学术史上对该书评价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在正对清代学者戴震等人的观点展开梳理批评。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邬可晶向记者介绍了一些近年仍关注利用出土文献讨论《孔子家语》的文章,以及新出土文献中与《孔子家语》有关的材料。如在2015年9月出版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一组被命名为《儒家说丛》文献中,有一章可与《孔子家语·贤君》的有关内容对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