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20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中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关 键 词】孙中山;近代中国;文化自为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1)05-0014-08 一、文化自为与文化自觉 “自在”与“自为”本是黑格尔讲的术语,指概念的两个阶段,“自在”即潜在、未显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是由存在到思维的转化,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的术语,用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两个名称,代表无产阶级政治成熟程度的两个发展阶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无产阶级在其斗争过程中作为“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两个时期的认识水平和自觉程度,作了深入的分析。冯契先生将这对术语用于指称精神主体的不同阶段: 我们现在讲的“自在”和“自为”,是指的精神主体是处于自发状态,还是自觉状态?当精神主体是处于自在阶段时,它的意识活动具有自发性。当精神主体达到自为阶段时,它的意识活动达到了自觉。① 把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从自在到自为,也就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理想,又使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② 本文采用冯契先生的定义,以自在、自为指称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在文化认识、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文化自在,指文化主体对于世界文化的态势,对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处于浑然未觉状态,处于感性阶段。文化自为,指文化主体对于世界文化的态势,对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设想或规划,处于理性阶段。 “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说: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③ 这个概念自1997年提出来后,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已经有了很多论著在讨论与研究。 从上述定义看,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包含了文化自为的意思,为什么还要用“文化自为”的概念呢?我以为,用“文化自为”概念,更能突出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从自在到自为的逐步上升的理性色彩,更能突出文化主体化理想为现实的实践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