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孙中山文化自为努力的特点 近代中国称得上文化自为的努力,始于戊戌维新。在此以前,魏源、徐继畲等人编写《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了解西方;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在舆论上为洋务运动摇旗呐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将其付诸实践,这些都为日后的文化自为作了前驱或铺垫。关于中西文化关系方面,影响最广泛的是所谓“西学中源论”、“中体西用论”,都为学习西方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也对中国文化的转型有促进意义,但都说不上真正的文化自为。 由于通讯联系与交通工具的限制,在十六世纪以前,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与澳洲等世界各大地区处于彼此隔离状态,联系时断时续,也可有可无,互相影响不大。那时世界各地区的历史,是相对独立的历史,各地区的文化,也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其时,中国与欧洲虽然也有一些联系,但欧洲没有对中国构成威胁,欧洲文化对中国也没有很大影响。从1492年哥伦布登上美洲新大陆以后,欧洲势力逐渐向南北美洲、非洲、亚洲扩展,世界逐渐被联为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中国尽管在明代已有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也有数量可观的传教士来华,徐光启等人也在接引西学方面做过很有成效的努力,但是,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文化没有遇到外来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为也无从说起。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尽管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来,但是,长期的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从魏、徐到冯、王、郑,对于世界文化的态势,对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整体上都还说不上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还是处于自在的阶段。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开始,他们有比较广阔的世界眼光,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有自成系统的设想,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在文化自觉方面迈出的第一步。特别是严复,对西方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曾指出,中西人在行事方式方面有许多相异之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之不同,在于人生发展取向不同: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盖我中国圣人之意,以为吾非不知宇宙之为尽藏,而人心之灵,苟日开瀹焉,其机巧智能,可以驯致于不测也。而吾独置之而不以为务者,盖生民之道,期于相安相养而已。(15) 他曾比较中西政治理念、财富观念、伦理道德诸方面的不同之处: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16) 他还比较了西方的自由与儒家恕道之间的异同。晚年的严复,还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创新性的解释,尤其是对先秦诸子的学说,应借助西洋近代的思想,加以疏解会通,使其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重现价值与生命力。(17) 这表明,严复已有相当清晰的文化自为的意识。 庚子以后,国门大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位置、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辜鸿铭,一个是伍廷芳。 对于辜鸿铭,学术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18)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看法,有不少地方与孙中山相通。比如,辜鸿铭认为,西方文明崇尚物质力,中国文明崇尚道德力;西方文明重利轻义,重智轻德,重势轻理,重器轻道,务外忽内,中国文明则相反;西方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是成功的,但在征服人类自身情欲方面则是失败的。(19) 这些,如上所述,在孙中山那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同是在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表关于民族主义的演讲,辜鸿铭在日本发表关于东西文明异同的演讲,两人都对东西文明作了比较,都谈到中国人道德高尚,谈话的角度也差不多。孙中山说: 讲到信义。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在商业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中国人交易,没有什么契约,只要彼此口头说一句话,便有很大的信用。比方外国人和中国人订一批货,彼此不必立合同,只要记入帐簿便算了事。……所以外国在中国内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常赞美中国人,说中国人讲一句话比外国人立了合同的,还要守信用得多。(20) 辜鸿铭说: 在我们东洋,我们既没有那样的对神的恐惧,也没有对警察的恐惧。那么我们怕什么呢?因为怕什么才维持了我们社会的秩序呢?那就是良心!那就是廉耻和道德观念!正因为忌讳这个,我们才不干非礼之事。在中国,归还借的钱,并非因为怕律师,也不是怕法院的追究,不还所借的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耻辱,是因此而还钱而非为别的。(21) 孙、辜最大的不同点是对待清政府的态度。 伍廷芳是法学家、外交家,并非学者型思想家,但是,从他数量不多的涉及中西文明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文化确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对中西文化的差异长短,有冷静的思考。 伍廷芳认为,看一个民族文明与否,看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大小,不能从一时一事,而要有长远的眼光。他说: 文明是人类努力进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成果的总和。每个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计算人类成就时,每个人的贡献都应考虑在内,因此个人经验也适用于整体利益。文明也可以解释为从自然状态到人工状态的进步。文明人是进化的产物,不可能在一日之内造就。(22) 对于西方世界将中国视为野蛮或半开化民族,伍廷芳予以坚决驳斥。他指出,中国有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对人类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以长远的眼光看,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环顾今日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追溯其古老的历史能有如中国那样漫长的。她目睹了古埃及王朝的兴亡;波斯帝国的扩张;亚历山大的征服;古罗马军团不可抗拒的推进;起自北方的条顿民族洪水般地涌来;查理曼帝国的解体,和欧洲所有现代国家的诞生。四千年来她的存在及逐渐成长,健全制度和法律,使之适合人民的需要和特点。其文学作品数量之繁多,品种之广博足以与整个古代和现代的欧洲相媲美;其道德伦理体系能和世界上任何国家所具有的进行挑战和比较;而这些可称誉的技艺迄今从未停止,并不断博得世界的惊叹和赞誉。(2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