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移民战略,尤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陆续向东北派遣30余万日本移民。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从日本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关键词】日本侵略;移民侵略;中国东北;“开拓团”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对外侵略扩张历史,否认当年日本犯下的战争罪行,不断通过右翼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活动,企图推翻历史结论,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本侵华历史重新梳理,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移民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实现大陆扩张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号称当年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足见其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日本对中国移民侵略历史的研究中,依然存在着名称概念混乱、史实证据残缺、本质认识模糊等诸多问题与缺陷。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的视角,针对日本对中国移民侵略的名称变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与特征等问题,依据日本侵华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拾遗补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尝试对日本右翼势力错误历史认识产生的历史与文化根源进行剖析。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严肃对待外语历史名称的翻译与使用问题,辨清是非,正本清源,坚持正确的是非观与历史观。 一、历史名称与历史假象 长期以来,在有关日本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研究中,有关历史事件、制度名称、群体(团体)称呼等等,常常由于日本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使用了汉字,因此在研究中很多日语词汇便不加翻译被直接拿来使用。这种“拿来主义”现象与近代以来汉字“逆输入”现象的大量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功能作用和评价也比较复杂。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很多并非近代新造词语逆向回流的情况背后,隐藏着文化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话语霸权以及日本掩饰对外侵略扩张的重大政治目的。主要关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相对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主要是对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进行侵略、控制和干涉,后殖民主义则更强调对文化、知识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美国学者弗·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做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1] 由于中国汉字在古代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体部分,因此在日本历史文献中可以见到大量的汉字或以汉字为主的档案资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在翻译成中文使用过程中,出于文义相通或文字相近,相当多的专有名词便原封不动地被拿来使用,有些甚至约定俗成地变成了“新汉语”和“新汉字”。毋庸置疑,这对推动汉语汉字的进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某些历史名词带有极强的时代和政治色彩,却依然被“不假思索”地照搬照用,如日本侵华时期的“从军慰安妇”、“开拓团”等用语。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外语历史名称用语的“拿来主义”对研究活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某种便利,使中日文化学术交流有了“共同平台”。然而,这种不加分析和思考,甚至不加翻译地照搬照用,其带来的后果与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领域,在客观上也带来了诸多不利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大义的消极后果,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认识问题与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无心的“拿来主义”和故意混淆是非、掩盖事实真相的做法,将使历史研究陷入后殖民主义语境与西方话语霸权体系的陷阱,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受制于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话语霸权,丧失我们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在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论争以及批判日本右翼势力错误的历史观与行动的过程中,许多时候我们处于被动的局面,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故意混淆历史概念、抹杀历史真相、颠倒是非曲直的言行,我们使用的语言“武器”很多是外国制造、日本制造,分析框架与原则规范都被纳入对方铺设好的“语境”之中。如何防止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受到现代帝国主义或后殖民主义实施的“隐晦的、文化道德的、知识的、精神方面的领导权”[1]的控制,防止成为其思想文化上的附庸,就成为当代中国在文化建构与公众教育,特别是在日本侵华历史研究中建构起坚固的防御阵地,树立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领导权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和现象,客观上也为日本开脱侵略中国的战争责任提供了借口和可能。在后殖民主义话语权下,日本侵华历史给中国带来的是另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深远的危害,造成文化意识上的错误认同,继而模糊、赞同日本右翼势力对其殖民侵略的粉饰与回避甚至否定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当今许多日本人无法正确认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及其本质,助长右翼势力错误的历史认识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有关日本对中国移民侵略的历史研究中,“满蒙”、“移民”、“开拓团”等日本对中国殖民侵略扩张时期的官方用语有时甚至被不加引号地照搬使用,不仅有意无意地模糊和掩盖了日本对中国殖民侵略扩张的本质,也容易使相关研究走入误区,陷入单纯的人口移动研究,陷入简单的外来移民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形而上学的逻辑推理,进而对近代以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时代特征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需要破除现有的、对本质认知存在干扰的假象。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本质具有某种假象。假象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2]57而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研究中厘清本质与假象的关系,有助于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质特征进行全面、客观与深入的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惯于使用词义暧昧、冠冕堂皇的词语,极力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从军慰安妇”的真相与本质是日本对外侵略过程中日本军国主义强迫大量的日本、朝鲜和中国等国的妇女为日军提供性服务,是供其蹂躏压迫的“性奴”,与现代日本国内依然使用的“慰安”一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该名称的使用,客观上掩盖了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反人类战争罪行的问题实质。而“开拓团”一词,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过程中炮制出来的一个专有名词。长期以来,不仅日本仍然延续使用这个名词描述日本移民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世界其他国家甚至我国学术界也在沿用这个名称。“开拓”一词本身带有褒义,开拓荒地、开拓新领域等等。如本文后面所述,日本军国主义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集团称作“开拓团”,就是企图把日本军国主义的移民侵略行径美化为开垦荒地,开发“满蒙”、“无主地”,建设“大东亚王道乐土”的经济开发行为。无疑,这一词语的使用与流传,掩盖了历史真相,我们必须加以澄清,揭开日本移民侵略的本来面目。一言以蔽之,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权下,不可能真正对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做出批判性的结论,无法真正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