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本“开拓团”本质上是“殖民扩张团”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移民”向“开拓团”的称呼变化,集中反映了日本对华移民侵略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历史特征。日本刻意通过政府行为,更改“移民”为“开拓团”,有着模糊、掩饰日本对华进行移民侵略本质的险恶用心。然而,能够做出单独退出“国联”疯狂之举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似乎并无必要过分在意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而对一个政策性群体名称进行调整,其更深层的原因和背景在于: 首先,将“移民”政策修改为“开拓”政策并确定为七大“国策”之一的举动,发生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并非简单地应对国内外舆论压力的一时之举,而是显示着对外侵略扩张战略调整的重大意图。众所周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实现向近代国家转型之后,“海外雄飞”,向中国大陆侵略扩张就一直成为日本国家的根本发展战略。“移民”只是单纯的经济意义上的人口迁移,虽然也有国家有意识地输出人口,有组织地向海外移民扩张的意图,但尚缺乏战略意义上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当向中国东北“移民”政策成为广田内阁的“国策”之后,“移民”政策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战略意义。“移民”一词已经不能够表达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和深远图谋了。“开拓”一词,原本就有开拓疆土、扩展领地的含义,也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国策”之一,“满蒙开拓”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之前所进行的局部的有限的移民政策了。日本“开拓团”肩负着日本对外殖民扩张的国家使命,是一种国家战略行为。[10]1896年4月,日本政府为了殖民统治台湾而设置了拓殖务省,1910年设置内阁直属的拓殖局,1929年升格为拓务省,负责海外殖民事务。[11]1936年8月,“百万户移民计划”成为日本政府七大“国策”之后,同时也授意伪满当局把移民政策列为它的三大“国策”之一。这个计划目的在于要在20年后伪满洲国推定的5000万人口当中,日本人占其一成,成为所谓“五族协和”的核心和主导民族。为了推进移民侵略,日伪当局不仅设置了“满洲移住协会”、“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满洲拓殖公社”、“满洲拓殖委员会”、“满洲土地开发株式会社”和“开拓总局”等侵略机构,1939年又制定了被日本殖民主义分子视为从事移民侵略“最高宝典”的《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1940、1941年日本更制定了合称“开拓三法”的《开拓团法》、《开拓协同组合法》和《开拓农场法》,为日伪推进移民侵略的“国策”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移民”向“开拓团”的名称变化,不仅仅是为了掩盖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本质特征,更是一种对华侵略战略上的调整和殖民统治政策的变化。 其次,日本对华移民侵略不仅是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的产物和政策,更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制度机制。在日本推行向中国东北移民扩张政策的过程中,移民政策通过向“开拓团”的蜕变,已经演变成与“满铁”的经济扩张、关东军的军事占领以及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治并行的殖民统治机制。通过对“百万户移民计划”的重新解读,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已经对帝国主义殖民理论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其对20年后500万移民与5000万东北人口的比例估计,也表明了日本军国主义长期霸占中国东北,将中国东北彻底变成日本一部分的长期战略目标。日本“开拓团”的性质,用日本军方的说法,是以人口增长完成“实力的培植”。日本关东军在《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中认为,日本在日俄战后之所以没有实现对“满洲”的完全统治,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采取增殖邦人手段而放任自流,导致无日本人实际势力存在的结果。……因此,今后务必要把培植我之实力放在第一位”[5]。从长远目的来说,使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永久性地住上500万到1000万”[12],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和人口结构,日本人将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东北地区将成为日本的永久殖民地。 1931年以后,伪满当局、“满铁”等“国策”企业成为日本实施移民侵略的主导机构。日本政府、伪满当局、“满铁”,三者扮演着共同而有区别的政治角色,在组织派遣移民与支援移民迁入及其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最新发现的历史资料表明,日本通过移民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特殊形态明显有别于日本在台湾地区、朝鲜以及其他占领地区实施的统治形态。在东北地区,日本军国主义把日本人、朝鲜人和白俄人等移民集团依据统治需要进行调配,分割控制当地原有的中国居民并不断制造民族摩擦,使其相互牵制和相互制约。“五族协和”的本质就是日本人包括日本移民集团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掌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塔状”的统治结构。以日本实施移民侵略过程中的土地抢夺为例,日本的“开拓团”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所谓的“开拓”土地的活动。不仅所谓的“开拓地”绝大部分是从中国人手里抢夺来的熟地,无需再进行“开拓”,甚至这些土地被日本人强占后也不是由日本人耕种,而是租给或雇用中国农民耕种。日本移民实际上成为当地的统治阶级和太上皇,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这一点,甚至连当时的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政策,“或资国人之发展,非法侵害满人利益,上下驱于优越之感”,已经招致中国人的反感,酿成“反日思想”。[13]日本为了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不断加紧对东北土地的掠夺,除将没收的国有地、官有地以及“逆产地”、“地主不明土地”直接划作移民用地外,还强行从中国农民手中“收买”土地。而所谓的“收买”,有的地方实际是熟地和荒地平均后定价为1元,等于无偿掠夺。如1933年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移住桦川县永丰镇,将该镇的99户、400多名中国农民全部逐出并掠夺该村全部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到1941年,日本殖民统治者以移民用地的名义占夺东北土地达2000多万公顷,是当时日本国耕地总面积的3.4倍。[14]而且日本移民大多把土地出租或者雇用中国农民耕作,自己变成坐收渔利的殖民统治者。因此,日本移民只有“开拓”之名而绝无“开拓”之实。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绝对不是普通的人口移动,而是日本实施殖民侵略扩张“国策”的主体。1934年11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西尾寿造在“对满农业移民会议的开幕辞”中公开声称: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与日本国向其他国家移民相比,具有不同的宗旨和意义”[15]。因此,为了特别表明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特殊性,也有必要在移民集团的名称上体现出“开拓进取、开辟满蒙新天地”的“积极”色彩。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矢内原忠雄更是直言不讳,称“满洲移民并非经济型移民”,“向满洲移植日本人使其作为民族发展之地,永久确保日本的权益,并作为日本的外围前哨以图发挥政治的军事的”作用,“满洲移民问题就是从这个所谓国家的见地出发被提上日程的”。[10]可以断言,移民是一种特殊的日本对外殖民扩张的统治形态,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采取的特殊统治制度与机制。 再次,应从日本国内政治社会变化与对华侵略扩张政策变化的相关性角度,重新认识日本对华殖民侵略的多重性,从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扩张的总体格局中重新认识移民在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军事扩张和殖民统治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从根本上纠正日本人错误的历史认识。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面临深陷中国大陆战场,同时又不得不应对美英等国压力的困难局面。但尽管在战时兵员紧张、国内劳动力紧缺的形势下,日本政府依然坚持实施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政策计划,足见其移民侵略政策的战略性、特殊性与计划性。1937年7月,日本关东军制订了《满洲国中药产业统治法案》,提出了“产业开发、北边振兴、开拓移民”的三大“国策”。“满洲国产业部次长”岸信介公然主张,“通过经济统制,每年满洲国要向关东军提供2900万吨煤炭、150万吨铁钢、1000万吨粮食,为此,必须要收买满洲国的可耕作土地的四分之一,即1000万公顷的农地”[16]27,由此开启了大规模的掠夺中国东北土地的侵略活动。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不仅与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动相联系,也同日本与苏联关系的变化、同东北地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形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的军事形势变化相呼应。在伪满档案中,对此有明确的说明:“以支那事变(七七事变)为转机,苏联对中共东北党(军)之谍报谋略工作明显加强,从过去一年(1937年)由许多证据可以看清。另外,在此期间可以认为从苏联方面(哈府军司令部)对中共东北党(军)之策动支援,已达到相当顽强且深刻之程度”[17]。因而,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移民侵略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是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同步进行的。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武装移民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目标,重点在于满足“整治治安不良”的东北占领初期的军事与政治统治的需要,把日本移民作为“治安维持协力者”进行组织和利用。从1932年至1936年日本政府进行的五次武装移民,基本上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即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巩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占领。从“屯田兵”、“屯垦军”、“特别移民”等名称上也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日本移民侵略的基本性质和任务。1937年以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进入了“国策移民”阶段,不仅移民的募集由原来的以“在乡军人”为主向一般农民为主转变,日本移民政策的指导思想也发生变化,转向利用移民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把东北变成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甚至使之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移民的作用从“狭义的国防机能”转变为“广义的国防机能”,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日本“开拓团”的大量移入,本身就具有建设“活人堡垒”工程的使命。“百万户移民计划”的目标绝大部分都是部署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和漫长的中苏边境地区。为了强化“开拓团”的军事功能,1938年以后日本把向中国东北派遣“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作为“充实满洲国防的第二线”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重要警备力量。通过移民“开拓团”的统治,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侵略扩张的军事色彩被建设“五族协和”的和平假象所掩饰,“开拓团”部分代行了日本关东军在平时的军事统治职能,在战事紧张时又直接变成了日本侵略军的预备队和别动队。军“民”同时向中国东北推进,在战事压力小的时候,便以武装移民为主,军队为辅;战事紧张时,军队为主,移民转换为军事预备队和辅助力量。大量的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证明了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的事实”[18]。因此,“移民团”向“开拓团”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名称变化,它不仅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本质特征,更体现出一种对华侵略战略上的调整和殖民统治政策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