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以来“一点都不排外” 上海人的第二次变化,是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在开埠之后,不到十年,贸易量就超过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原因在哪里?从文化心理上说,就是上海人具有比较开放的传统。开埠以后的上海,觉得跟外国人做生意,和跟外地人做生意,没什么区别。 另外,上海开埠的时候,城市人口大概20多万人,在全国比较大的城市当中排名十二。1915年,超过200万人。到了1949年,更是超过546万,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这些人口当然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移民过来的。这个时候,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很大,一个是国内的移民,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的都很多。还有一个是国际移民,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外国人的比例比今天还要高。 那个时候的上海,提到人口结构,必须提一个词——同乡会。晚清的时候,上海有56个会馆;到民国时期,有256个。一个人不守规矩,巡捕要问你是什么地方人,不是要送你回去,而是要找同乡会首领,给你做规矩。所以,每个地方抱成团,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上海就变得很多元。越是多元的东西,就越有利于促进城市文化繁荣,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当然,这时的移民到上海,和前面说的宋元时期有很大的不同。那个时候,是缓慢的过程。而近代上海,只有一百多年时间。短时间内,有那么多人到上海来,很多人是因为灾荒,有的人则要谋求发展。这形成了上海移民的特质,我总结成六个特质,互相都有关系:一是人口年轻,男性为多;二是不安现状,勇于竞争;三是重视能力,淡化背景;四是重视学习,信息灵捷;五是文化多元,气度宽容;六是双重认同,自我批判。 举个例子,中共一大开会的时候,你看全国各地的代表过来,毛泽东代表湖南,王尽美代表山东;上海的两个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湖北人,这两个人到上海都不超过三年。 辛亥革命时期,山东人搞山东革命,湖南人搞湖南革命,每个地方都没有例外,但在上海搞革命的都不是上海人。上海人没有人认为他们不能在上海搞革命,因为上海是天下人的上海,是全国人的上海。可见,那个时候上海一点都不排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