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上海古往今来为何充满活力(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解放日报 熊月之 参加讨论

    辩证地看“怨气和傲气”
    第三次变化,1949年以后,新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城市特性变化。原来是商业为主、工业为次,后来发展了工业。第二个,区域扩大。中央批准从江苏、浙江划进十个县,松江、青浦、上海、嘉定、宝山、川沙、金山、奉贤、南汇、崇明都是1958年划进来的,否则上海就是现在内环线里面一点点的地方。
    那时,中央有一句口号: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上海在全国的地位非常不一样。所以,上海变化很大,贡献很大。特别是输送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全国一共有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没有一个放在上海,但技术人才还是要上海来输出。所以,上海人才支援内地,支援了100多万人,这是上海对全国巨大的贡献。
    话说回来,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上海本来的传统也有关系,因为上海有良好的基础。后来,上海的城市户口含金量也是不一样了。在全国,上海户口、北京户口是最值钱的。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和农村有“剪刀差”,国家资源向城市倾斜。上海人以前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就是类似历史原因造成的。
    历史上,上海对全国的支援很大。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在民生层面,老百姓感觉最实在。那个时候,如果外地人能买到上海的一辆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就好比现在买一辆宝马轿车,神气多了!外地的小姑娘出嫁,如果有蝴蝶牌的缝纫机,那是了不得的光彩。外地人到上海来买肥皂、大白兔奶糖、白砂糖,一袋袋背回家送人。
    但上海也有自己的问题,工业发展起来,人口集聚,于是交通问题有了,污染问题有了,住房问题有了。上海人在心里觉得自己很能干,对国家贡献也确实大,可回到家一看自己的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就会有怨气和傲气的“二重奏”。这都和经济结构有关。历史地看,也和近代上海有关系。如果没那么发达,也就不会把上海变成经济、科技中心。全国那么穷,上海只好勒紧裤带,给国家做贡献,这是应该的。回过头来讲,上海人的日子相对好过一些,这也与国家对上海方方面面的支持有关,比如政策支持等。我们讲历史,要辩证地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