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家藏《勺中志略》原稿,实为刘若愚手写本,涂窜颇多,内容与近本《酌中志》间有不同,而《黑头》、《爰立》、《伎俩》一卷记载冯铨私通宦官事迹,较近本《酌中志》更为详实。因此,全祖望指出冯铨所能去者只是大内之书而已,不能杜绝“名山之藏”,再次强调有必要对《明史·艺文志》作进一步核实。清代学者汪琬在《尧峰文钞》卷二十五《远志之苖序》中亦称:“卷首曰《寺人小草》,又曰《远志之苖》,与《酌中志略》大同小异,此盖其稿本也。予借诸文氏,笔画讹谬,且杂以行草,遂别加缮录而序之。”①汪琬向文氏借来的原稿名为《寺人小草》或《远志之苖》,可见,《勺中志略》的多种稿本在民间流传。汪琬在《序》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之“女宠”与“宦寺”是国家之忧患之源,并最终导致亡国的根本原因,然后分析明代灭亡也源于“女宠”与“宦寺”之祸所导致。②检《明史·艺文志》未著录刘若愚《酌中志》,但检《明史·王体乾传》中说:“而韩爌等定逆案,以若愚刀笔深文,朋奸害政,坐大辟。若愚既长系,因作《酌中志》4卷,以自饰,久之竟得释,时以为失刑云。”③ 全氏《移明史馆帖子三》中专论史表,认为史表“历代不必相沿,要随其时之所有而作。”他在回顾了中国古代外藩、属国混乱情况之后,重点分析了明代属国情况,主张用“史表”概括之。全氏《移明史馆帖子四》重点分析了明代土司情况和特点,全祖望赞同史官朱彝尊设立《土司传》的主张,主张仿照《辽史》之《部族表》之例,别列《土司表》,省去繁文。④ 全氏《移明史馆帖子五》阐述了范晔《后汉书》、欧阳修《唐书》、《宋史》之《隐逸传》人物归属之不当,主张将明遗民列入《忠义传》,主张不以死节作为衡量士人报国的标准,他说:“使必以一死一生遂岐,其人而二之,是论世者之无见也。且士之报国,原自各有分限,未尝概以一死期之。”又强调“博讨忠义、卓行、隐逸之科,而归之于至是,愿进不佞而教之,幸甚!幸甚!”王永健在《全祖望评传》认为 “全祖望希望未来的《明史》,能如实地反映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俾使忠义、卓行、苦心亮节能表见于笔端”,⑤显然一语中的。全氏《移明史馆帖子六》指出:《晋书》将嵇康入传,欧阳修《新五代史》中有《唐六臣传》之例,《宋史》反用其例,作《周三臣传》一卷附录于末,认为《新五代史》有《唐六臣传》与《宋史》有《周三臣传》名同而义不同,《唐六臣传》入于《新五代史》,明显暗含对唐六臣之谴责,希望君主引以为戒。他说:“《忠义列传》宜列抗节不仕者于后,愚故已言之矣。兹偶与客语灵寿傅氏《明书》,谓其中尚有一例可采者。从断代为史以来,无以因国死事之臣入易姓之史者。有之,自《晋书》之嵇康始,深宁(王应麟)以为中散义不仕晋,甘以身殉,今使《晋书》有其传,是中散之耻也。斯言足以扶宇宙之元气。”⑥后又说,《宋史》之《周三臣传》显然极力赞扬周三臣。同时,他还主张将元遗臣补入《明史·忠义传》,将伯颜子中、李黼、戴良、蔡子英、王冕、道士、叶兰、原吉、李一、丁鹤年、张宪、扩廓不仕明朝之人归入,以扶持纲常人伦。检《明史》列传第12《扩廓帖木儿传》、《蔡子英传》、《伯颜子中等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汪琬《尧峰文钞》卷25《远志之苖序》,四库全书本。 ②汪琬《尧峰文钞》卷25《远志之苖序》,四库全书本。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宦官二》,四库全书本。另,《明史》卷30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26-7827页)对此记载大同小异:“遂诛永贞,坐若愚大辟。久之,得释。若愚当忠贤时,禄赐未尝一及,既幽囚,痛己之冤,而恨体乾、文辅辈之得漏网也,作《酌中志》以自明,凡四卷,见者怜之。” ④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42《移明史馆帖子四》。 ⑤王永健《全祖望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⑥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42《移明史馆帖子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