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宋学 相互印证 宋人考据笔记的内容和体例之所以得到发展,与当时的学术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宋人考据笔记记载的内容也可以印证宋代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就内容而论,宋人考据笔记与北宋庆历之际兴起的疑古惑经思潮有密切关系。此思潮兴起后,学人敢于怀疑经史,进而予以考辨。受此影响,北宋前期的考据笔记多记历史掌故及志怪之事。北宋后期,其内容偏向疑经考史,考据内容涉及训诂、音韵等小学,以及诗文订误、本事考证等。此期的考据笔记,有的侧重文字音韵训诂,如王观国《学林》;有的侧重于诗词考订,如朱翌《猗觉寮杂记》、王楙《野客丛书》;有的以经论为主,如程大昌《考古编》;有的以考订制度为主,如赵昇《朝野类要》等。这些著作大多精于考订,体现了宋代考据学的发展成果。 由于受到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宋代史学亦有考史之风,出现了吴缜《新唐书纠谬》、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等考史专书。司马光把编修《资治通鉴》时所采用的出处不同或说法各异的史料辑在一处,以做参考,编成考异式自注之书。受此启发,宋人笔记出现了考史专书著作,例如李心传《旧闻证误》主要考证本朝野史、笔记等所记史事之误,其体例模仿《资治通鉴考异》,先引原书错误之处,之后为辩驳之语。《旧闻证误》体现了宋人考据笔记考史的成就,对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等后世考证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体例演变来看,宋人考据笔记颇受宋代传注学的影响。传注学起初依附于经学而产生。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使传注之学兴起。延及南北朝,注释体例从注重字词训诂或阐发义理,发展到所谓广异备阙体。此体以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北朝郦道元《水经注》等为典型,以广搜资料、增补文献为主,便于读者相互对照。至此,由于注释内容增加,原书篇幅无法承载,于是出现单行的注本。部分宋人考据笔记显然受到这种单行注书体例的影响,即采取摘字为目,分条论述形式,内容范畴则为训释典籍、考订音韵、辑佚旧文,同时有对经书内容的心得阐释。例如,王应麟《困学纪闻》注《易经》“高宗伐鬼方”一条,在句后列出《竹书纪年》《史记·楚世家》等多条资料,以此来讨论“鬼方”是否史书所载“鬼戎”。这正是广异备阙类注书体例的运用。 总之,宋人考据笔记出现注重研经考史的趋势,受史学考异类著作的启发,考异类笔记得以兴起,部分考据笔记在体例上吸取广异备阙类注书体例。这些与前代不同的特点是考据笔记自身发展所致,也受到宋代经史之学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