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口述历史推进文史资料工作的思考 口述历史相对成熟的发展和广泛的社会认可是观照、省察、提升文史资料工作水平的一面镜子,我们理应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传统,在与口述历史的嫁接中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明确职责、完善方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文史资料工作已经形成明确的工作原则和比较成熟的工作方法,全国政协和各地方政协、各民主党派之间形成上下联动、纵横交错的大协作关系;已经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较强专业水准的工作队伍;逐渐广泛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多种形态的史料保存方式。近些年来,一些文史资料工作机构和文史资料工作者已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征集史料,成果显著。新的形势下,借鉴口述历史是推进文史资料工作的必然要求,我的初步考虑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介入征集环节,积极转换角色,实现“主动存史”。口述历史是作为史学工作者的采访者和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受访者共同完成的,是在明确的工作框架和学术价值指引下的“主动存史”行为,更加需要发挥史学工作者的组织意识和主动精神。近些年来,我较为热心口述历史的工作,与一些口述历史工作者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参加了相关的学术活动,也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试着按照口述历史通行的做法采访一些重要人物,获益匪浅。我体会到,口述历史是受访者和采访者默契配合的互动过程,双方展开对话,受访者在叙史时的言语、情绪、态度有助于采访者走进历史的深处,把握历史的精髓,由此展开思想的碰撞,层层引导问题的深入,能够将口述历史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作用远甚于那种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回忆录。不过,它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如采访前的大量准备,对相关历史背景和受访者的经历、个性、心理、表达方式等有透彻的了解,努力走进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掌握采访技巧,在尊重受访者主体地位、意愿和话语权的前提下,保持理性判断能力,始终扣紧采访主题,及时矫正口述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不足,恰如其分地发挥调动、提醒、点拨、引导、沟通的作用,以挖掘最有史料价值和最为人们关注的历史细节;采访后的精心整理,以达到采访者所要求的理想目标,也就是对选题策划、准备、采访、后续处理的整个过程全面负责。我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完成一篇上乘的口述历史作品,其难度当在撰写回忆资料和学术论文之上。过去一直强调文史资料工作者要做到“眼勤、嘴勤、脑勤、手勤、腿勤”,即便如此,史料征集者仍然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因为,文史资料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历史当事人撰写回忆的方式独立完成,征集者只是一般地提出原则要求就可以了,从制作口述历史产品的高度,这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工作水平等方面下功夫,知识储备包括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档案学、法学等,工作水平体现为活跃的社交能力、高超的采访技巧、敏锐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夫,能够全方位参与采撷历史记忆、收集历史资料的过程,相对于单向地征集文史资料,其程序更繁琐、难度更大、付出的心血也更多。可以说,角色转换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对提升文史资料工作水平又是至关重要的。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征集工作,增加音像史料的比重。过去文史资料征集的主要形式为口授笔录,现在已与时俱进地发展到录音、摄像、网上远程征集等,增强了史料的丰富性和立体感。过去文史资料的展示形式主要为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现在则发展到出版各种期刊、书籍,并运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展示手段。2007年11月,《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创新工作方法,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口述史学的经验,在史料征集中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的笔录方式相结合,提高文史资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录音机、摄像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文史资料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将受访者的音容笑貌完整地记录下来,其历史研究价值远超单一的文字形式。目前,全国政协已经建立委员音像库,征集了近200位知名政协委员的口述资料,各地政协也相继开展此项工作,大大增加了音像史料在整个文史资料中的比重。不过,从事口述历史工作会牵扯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大可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征集方式,只能量力而行,精心选择选题和口述对象,只有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和重要人物方能进入我们的视野,纳入口述历史的计划之中。 3、与国内同行一道,制定成熟的本土化的“口述历史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推进文史资料事业的健康发展。总体上看,中国口述历史的研究在理论、实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相当薄弱,存在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缺乏考虑周密、分清轻重缓急、可操作性强的总体征集计划,中共党史、地方志、政协、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等部门大多自行其是,没有形成合力,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历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一要重视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上升到理论建设的层面。二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防止照抄照搬、生拉硬套。我们文史资料工作者愿意和国内同行一道,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口述历史,为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伟大时代留下真实的有价值的记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