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中共党史研究应如何规范(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江淮论坛》2014年4期第 杨宏雨 参加讨论

    (三)实事求是,诚实注释。根据查证,较早使用张昆弟这则日记的是李锐。李锐是建国以后较早研究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专家,在《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78页)、《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方向》(《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和《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作者都引用了1917年9月23日的张昆弟日记,但文字上与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中的有不少出入。 
    时近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毛君润芝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余甚然其言。中国人沉郁固塞,陋不自知,入主出奴,普成习性。安得有俄之托尔斯泰其人者,冲破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毛君又主张家族革命、师生革命;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⑥ 
    将李锐的这段引文与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中的张昆弟日记相比对,依次看来,可以发现,李锐的引文在“现在国民”后面缺了“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性成”这10个字,在“开发”后面缺了一个“其”字,“网罗”错成了“罗网”,在“魄力”后面少了一个“颇”,还缺少了“又毛君主张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这一段文字。 
    周溯源编著的《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是一本风格别致的通俗学术著作,读者颇多,影响颇大。该书由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但在该书中,李锐这段引文中的错误不仅没有被纠正,反而更进一步,被错写成下文: 
    毛君润之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者,冲决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7] 
    该书的作者在著作中对这段引文的标注是“摘自张昆弟1917年9月23日日记,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39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但考察该段文字,可以推断,引文的直接来源仍是李锐的著作,作者根本没有阅读《毛泽东早期文稿》中的相关内容,所以不仅丝毫没有纠正李锐的错误,反而把李锐引文中的“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余甚然其言。中国人沉郁固塞,陋不自知,入主出奴,普成习性。安得有俄之托尔斯泰其人者”这一大段漏掉,导致这段资料严重失真。 
    2012年,由张明林主编的《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出版,在该书中,周溯源等人的错误被照搬不误。[8]不同的作者,同样的书名,一模一样的错误,这种巧合真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种悲哀! 
    翻检上面提及引用张昆弟日记的一些文章,从不少文章的引文中有“现在国民思想狭隘”的字句看,作者的资料来源显然是李锐的著作,有的作者全文照搬了《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中的错误引文,但大多数人都注释为张昆弟日记或《毛泽东早期文稿》,以表明自己的资料是第一手的,是严肃的。 
    这里涉及一个如何作注释的学术规范问题。史学是史料学,史学的可靠性来自史料的可靠性,所以史学非常强调第一手资料,非常强调资料的准确无误。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我们看不到第一手资料,不得不采用二手资料,这也是学术研究中允许的。比如“张昆弟日记”,由于它没有出版过,能够看到的人很少,所以在1990年《毛泽东早期文稿》出版以前,绝大多数作者使用的只能是来自李锐相关文章或书籍中的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手资料。只要诚实注明,这本身并不是什么错事,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遗憾的是,大多数作者都没有这样做,仅简单地注释为张昆弟日记,这就违背了学术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原则。1990年《毛泽东早期文稿》出版后,可以注释为《毛泽东早期文稿》,也可以注释为“张昆弟1917年9月23日日记,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页”。无论是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还是转引自李锐的作品,都应该认真核对引文,并且不应自作聪明,擅自改动引文。有不少作者把“毛君润芝”改成了“毛君润之”;有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张昆弟9月23日日记改成9月22日。凡此种种,都是背离学术规范要求的,都是错误产生的根源。 
    诚实是学术的生命。有的作者是二次转引或三次转引,但仍注释为张昆弟日记、李锐的作品或《毛泽东早期文稿》。1990年杨金鑫在《试论青年毛泽东的学术渊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5期)一文中,把“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错成“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魄力宏大,诚非今之俗学所可比拟”,此后。有好几个研究者的引文错得一模一样,显然他们都是照抄了这段错误的引文,但没有一个注明是来自杨金鑫或其他人的文章。这种不诚实的学风比转引第二手或第三手资料的危害更大。 
    (四)正确解读、应用资料。正确解读资料,除了我们上文已经提及的不要张冠李戴以外,还要注意,对于资料不要过多地附加自己的猜想,特别不能因为资料涉及的人物名气的大小而对资料的解读作变更。比如张昆弟日记中的这则资料,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昆弟、毛泽东9月22日均夜宿于蔡和森家,两人在蔡家夜谈颇久,这是张昆弟的日记直接告诉我们的。但蔡和森是否参加了这次夜谈,我们不得而知。从张昆弟的日记中,我们不能直接得出,要推断,必须有其他的资料作印证。从张昆弟的日记中我们只能知道蔡和森在家,他有可能参加了这次夜谈。至于他是否真的参加了这次夜谈,只能是3个字——“不一定”。所以,有的作者在运用这则资料时谓“毛泽东对蔡和森、张昆弟”说,这已经是超出史料的推论了;有的作者连张昆弟的名字都不提,直接谓“毛泽东对蔡和森说”,更是不尊重资料的胡说了。笔者猜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蔡和森名气比张昆弟大。 
    除了正确解读资料外,正确应用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运用资料,首先要认真研读资料,准确理解资料,不误解、曲解资料。比如张昆弟日记中的那则资料,首先要弄懂,哪些话是毛泽东的话,哪些话是张昆弟的话,绝不能“张冠毛戴”;其次要注意资料的时间,不能不顾时间先后,随意放置。比如毛泽东和张昆弟的这则谈话,时间是1917年9月22日,但有些研究者在使用时,却把它挪到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之后和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之后,谓:“(新文化运动期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青年毛泽东,也于1918年‘和其他几位朋友一道,成立新民学会’,极力推崇陈独秀。他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俗学之可比拟。’”[9]“陈独秀的被捕,使得青年毛泽东认为,陈独秀不仅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具有冲决网罗而不惜牺牲的奋斗精神。他说:‘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10]“1919年陈独秀被捕后,他在《陈独秀之被捕与营救》一文中写道:‘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11]“毛泽东年轻时,曾入京遍访‘五四’名师,对陈独秀观感尤佳。返湘和蔡和森谈起时,感慨:‘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说可比拟’”[12]这些说法除了犯有张冠李戴的错误外,还犯了不顾时间背景、随意运用资料的错误。这种不遵守学术规范的做法,最容易导致党史研究的失信和式微。 
    (五)认真核对注释中的相关信息。李锐的文章《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方向》发表在《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不少作者错成了第2期;《毛泽东早期文稿》先后出过3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的,第二个版本是湖南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的,第三个版本则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的。有些作者把1990年版错成了湖南人民出版社,个别作者把印刷时间错成了版本时间。这些都是学术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