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孟钟捷教授认为公众史学课程建设需要解决三大问题:“公众史学这么一个课程为什么要设置?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教?到底教什么?”结合德国公众史学发展状况,他提出的中国公众史学建设的初步设想是:模块而非讲座式,全球史而非当代史,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项目为导向。那么,课程模块开了以后由谁来教?钱茂伟教授提出一个建议:“高校新进来没有课的博士,可以做公众史学新课程,给他们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好好备备课,通过设置课程项目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培训。” 除了课堂教学,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强调实践不可或缺。比如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做一些校外的项目,“如果要拍片,最好是跟着电视台去拍”,这样可以学到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专业硕士建设的初步规划。在这个方面,香港中文大学走在了前面。早在2004 年,香港中文大学就已开设了比较与公众史学文学硕士课程,类似内地的专业硕士。马木池介绍了设专业硕士的理由,因为招生数量多,影响面广,他们每年大概招100个研究生。十年下来,中文大学培养出了八百多个毕业生。这些学生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专业的,各个学科的都有。如此,公众史学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不同学科交流的平台。这为大陆未来设立类似的专业硕士提供了直接可借鉴的经验。 华东师大孟钟捷教授认为:“无论从学科本体还是社会发展而言,公众史学的学科化之路,在各国都呈现出整体性与多样化的双重特征。所谓‘整体性’,即公众史学的崛起都是对社会急剧转型、历史编纂学的后现代转向以及历史学毕业生就业紧张形势的积极回应,都试图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所谓‘多样化’,指的是各国在学科地位(隶属还是平行于一般历史学专业)、培养层次(本科还是硕士)等问题上各有侧重,并没有统一模式,即便在一国之内,公众史学的培养方案也存在多种类型。由此,中国的公众史学学科化之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