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历史书写与口述史学 公众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公众历史书写。所谓小历史书写,指身边历史的记录,主要有个人史、家族史、组织史。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最为活跃,先后有十多位学者发言。新历史合作社总编唐建光率先指出:“我们去年11 月份开始筹备‘我的历史计划’,几乎同时我们看到了台湾文化部启动的‘国民记忆计划’。两岸在这个方面同步,心有灵犀,这可能是巧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我觉醒。他们所做的构想以及正在做的,和我们想做的不能说一摸一样,但几乎很相近,我们之前是没有沟通过的。”比较有新意的是,他们将在4 天后的6 月10 日启动“我的历史图书馆”征集活动。“我们希望能珍藏天下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通过个人史、家族史、口述传记等等,收集个人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实体的图书馆。在这个实体的图书馆基础上,我们也想建立一个类似于‘台湾故事岛’这样一个网站”。 台湾中兴大学周樑楷教授讲到:“在做小历史的时候,我是主张第一要有时间的紧迫性;第二是要注意主题的重要性、意义性。”历史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是宝贵的“活史料”,对于年纪大的当事人,我们要抓紧时间抢救“活史料”。这一点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经历丰富无比,史料浩如烟海,在收集时要有目的性,需要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并有所侧重。关于如何选择既适合做研究又能讲出精彩故事的主题,周教授称:“主题不要和专业学家去抢,我们要找他们的盲点。” 关于小历史书写的学理基础,钱茂伟教授讲到:“我近年一直提倡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二分理论,我们每天的生活世界很快就消失掉了,最后能够保存下去的是文本世界,历史的世界简单地讲就是文本世界。”钱教授将小历史定位在历史书写的层面,其实就是强调历史的文本记录。 陈新教授注意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历史书写的检索问题,像“我的历史图书馆”势必将收集大量文献、视频、音频资料,需要建立起一个电子数据库以方便检索使用。这就涉及到与计算机、数学方面的专家的跨学科合作,才能实现这么一个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建立。 关于口述史学,当下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口述历史”为名的出版物铺天盖地。到底什么是口述历史?温州大学杨祥银副教授认为,应该思考口述历史有哪些存在形式才更容易理解。他将之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口述历史访谈过程的原始记录,不管是录音还是录像;第二种是经过转录、整理、修订和保存的口述历史抄本;第三种是几经修改而成的口述历史公开的出版物,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口述历史的形式;第四种是中国口述历史未来急需做到的一点,也是我们现在非常薄弱的一点,主要利用口述历史资料作为研究性来源的作品。” 钱茂伟教授称:“孤零零地看口述史学,看不出它的价值,如果放在公众史学这个框架里面,放在君史向民史转变的宏观角度来看,会给我们一些新的视野。” 关于口述历史模式的推广,陈新教授认为,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模式,因为一个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下一步应该考虑让大学生形成一个自发的组织来执行口述历史项目,可以用竞赛、奖项办法激活大学生的兴趣。钱茂伟教授也认为,永源基金会可以联合各高校出面举办一些大的活动,比如大学生写家谱或教师培训等。永源基金会向晓静女士回应到:“我们希望有这样的平台,基金会是没有这个能力去执行这个项目的,所以到时可能跟各位老师都要有具体的合作,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品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