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殊阶段的田野考古性质 文明探源研究,以大型工程遗迹及环境研究、和发现早期文字为重点,意味着该研究属于田野考古性质,而且是史前特殊阶段的田野考古性质。为设计好项目方案与技术路线,并坚持实施、取得成果,还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一性质,并有所把握。 史前考古的性质及方法与历史考古的差异,夏鼐先生主持完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考古学》一文如是介绍:“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史前考古学承担了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两者所研究的遗迹和遗物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史前考古学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学则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从断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16) 文明探源,就是探索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的人类历史,属于史前考古,但又与一般的旧、新石器时代考古不同,属于史前考古的最后阶段。因此,该史前考古,也需要历史考古经常依靠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特别是针对大型工程遗迹及其环境的有关工程技术科学;所需物理学、化学等范畴的自然科学的技术,也不只用于断定年代,更需致力于早期文字载体及附存环境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它们的技术攻关和推广。检讨这一特殊目的和时段的史前考古、田野考古,需要结合或依靠那些新的科学和技术,这是文明探源工程成功开展的关键。 关于田野考古的发展,《考古学》则指出:“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17)这里主要所指,即大型工程遗迹及环境的调查发掘,而且强调“必须”与有关学科协作研究。文明探源的田野考古研究,也必须注意把握的特殊性质。与历史考古不同,其对象是人类大规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最初遗迹,也就需要去开发针对性较强的、与人类大范围原始工程以及自然环境演变研究更加贴近的田野考古技术。 把握上述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目标集中于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大型工程遗迹及环境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田野考古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当然,这并不是说只以五千年前后的遗迹、遗物作为工作对象。对于大型工程遗迹,需要研究自古至今的演化,而且往庄有较晚近的遗存叠压,也有必要仔细研究。对于早期文字载体,则根本就没有现成的对象,需要的是锤炼技术,倒是需要在不属于五千年前后时段的发掘现场“练兵”。已经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延生的成果——田野考古现场保护移动试验站和工作车,立项时就有解决发现早期文字有机载体技术问题的考虑,现在可以大派用场,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