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对于华夏民族认同问题,以往学术界主要从华夏民族的自我意识,以及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上予以研究,而对于华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较少。目前对该问题研究有所涉及的论著主要见于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田继周:《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田继周:《秦汉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汉族人们共同体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于逢春:《华夷衍变与大一统思想框架的构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曾文芳:《夏商周民族思想与政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笔者曾专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但亦浅尝辄止。(参见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在本文写作中,为了较完整、清楚地反映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保留了该文的部分观点,特此说明。 ② 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导言”,第4页。 ③ 《淮南子》卷6《览冥训》,《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32页。 ④ 《吕氏春秋》卷7《荡兵》,《二十二子》,第648页。 ⑤ 贾谊:《新书》卷2《制不定》,《二十二子》,第736页。 ⑥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4页。 ⑦ 《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页。 ⑧ 《国语》卷18《楚语下》,鲍思陶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75页。 ⑨ 《史记》卷2《夏本纪》,第51页。 ⑩ 《庄子》卷10《天下》,《二十二子》,第85页。 (11) 《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44页。 (12)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卷1《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第20页。 (13) 童书业:《论宗法制与封建制的关系——评黄子通“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是不是封建制度的特征?”》,《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14) 杨希枚:《论先秦所谓姓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15) 《史记》卷2《夏本纪》,第89页。 (16) 转引自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9,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52页。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78页。 (18) 《尚书正义》卷6《禹贡》,《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153页。 (19) 《尚书正义》卷6《禹贡》,《十三经注疏》,第152页。 (20) 《尚书正义》卷11《武成》,《十三经注疏》,第185页。 (21) 王念孙:《读书杂志》“君子安雅”:“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45页) (22) 刘向著,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