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淮南子》卷11《齐俗训》,《二十二子》,第1254页。 (24)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5页。 (25) 唐兰:《何尊铭文解释》,《文物》1976年第1期。 (26) 参见李禹阶:《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与“礼”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7) 《史记》卷43《赵世家》,第1808页。 (28) 《荀子》卷12《正论》,《二十二子》,第330页。 (29) 其后儒家士人多谈及此,如陆象山曰:“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陆九渊集》卷23《讲义》“楚人灭舒蓼”条,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7页) (30)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颜渊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5页。 (31) 《管子》卷8《小匡》,《二十二子》,第122页。 (3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6页。 (33) 《国语》卷2《周语中》,第30页。 (3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39页。 (35)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902页。 (36) 《后汉书》卷77《西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8页。 (37) 《后汉书》卷73《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2363页。 (38) 《南齐书》卷47《王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19页。 (39) 《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47页。 (40)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531页。 (41) 关于民族称谓与汉政治的关系,详见田继周:《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42) 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43) 《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2页。 (44) 《吕氏春秋》卷19《适威》,《二十二子》,第701页。 (45) 《汉书》卷56《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