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历史研究》(京)2011年3期 李禹阶 参加讨论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除了激发法国人民普遍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也激起欧洲其他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由于和政治革命、国家发展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又被一些人称为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韦伯通过对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发展历史的研究,认为民族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它的适当表现就是人们自己的国家,而它在通常的情况下天生就倾向于产生国家”,韦伯还认为民族与政治、国家密不可分,尽管民族与国家不尽相同,但只有与国家联系起来才能进行界定。(42) 这种政治民族主义,将国家认同与人民认同相结合,形成新兴阶级的政治性的民族—国家,在当时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这种形态的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原则及主权意识,注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特别注意实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协调和一致,即民族认同于国家,并因此将国家作为国民利益的保障,而国家认同于民族,则是将民族作为国家稳固发展的基础。二是注意当时的资产阶级和国民主权在新兴国家中的作用。这种近代新兴的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人文观念的产物,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国民在国家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包含着国民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要求,也包含着新兴资产阶级对政权的要求。因此,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国家最终确立于资产阶级宪政化改造完成之后,是其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历史延续、断裂、再生的产物,是在特定背景下所选择的一条适合西方历史和国情的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也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则选择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民族、国家的行进历程。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与国家的危机时期,都因为其内部强大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了自身的行进轨迹。春秋时代,“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时,能在危机中生存自救,说明华夏民族内部有着十分强大的自我调节和应付挑战的机制。春秋时代又进一步强化了自夏以来的民族、国家、文化在认同意识上的一致性,对于中国社会中民族与国家形态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其后,尽管历经战国时由邦国向帝国的政治一体化和“诸夏”向统一的华夏民族的一体化,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数个大一统和分裂的朝代,华夏民族与国家始终保持独自发展的历程。同时,它也使民族与国家,在政治、文化、民族意识上都表现出一种开放、兼容、内聚的形式与态度。这种形式与态度,本质上对华夏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起了定位作用,也促成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并形成一些重要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特点。
    1.种族的兼容性。自春秋以来,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就更加明显,血缘界限越来越淡化。如在春秋中后期,华、夷交错杂居的状况加剧,夷夏之间的通婚不断发展。例如晋献公与戎女的婚媾,赵国与白狄的姻盟,被视为夷狄之国的秦、楚、吴、越与中原诸侯国的联姻等等。这促使华、夷在血缘、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与发展。从春秋到近代,在华夏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许多周边民族及其氏族、部落,通过和华夏(汉)族在文化与婚姻等方面的交融,逐渐融入华夏(汉)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尤其是春秋战国、魏晋、宋元明清时期几次大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加速了华夏(汉)民族的发展与壮大。事实上,在中国,不论朝野,不论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承认并注重民族的兼容性,而淡化血缘界限。两汉、魏晋自不待言,以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盛大的唐王朝为例,其最高统治阶层的李氏王族,就是一个典型的胡汉融合的混血家族。据史载,李渊先辈世与关陇少数民族贵族家庭通婚。李渊之母独孤氏、李渊妻窦氏(纥豆陵氏)、李世民妻长孙氏均为胡族,应是世系汉胡混血家族。而唐初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贵族集团中人,大多为西魏、北周以来之世胄或胡汉混血世族。正是这种胡汉夹杂的世系因素,才使大唐统治者有着空前宽广的胸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太宗语)。(43) 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2.国家对民族的安全性义务。在华夏(汉)族人们的意识中,作为主权的“中国”与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汉)民族的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也成为共识。国家维护统一的职责与民族的和睦、安宁往往紧密相连。它使民族的统一与安全常常成为国家政治安全的最核心问题之一。自秦、汉以来,北防、南征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务。不论是秦代修筑长城,还是汉武帝时大规模出击匈奴,都是这种国家、民族意识的表现。在封建国家的视角下,关注华夏民族安危是国家应尽的义务。而在华夏民众看来,国家、政府对民族的安危存亡背负极大的政治责任,“亡国”与“亡种”常常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人们就将“救亡”与“救国”联系在一起,将拯救民族危亡的期望寄托于国家,期望执政者能领导民众,担负起救亡与救国的责任。这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说明。尤其在近代,当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时,“救亡”与“救国”则成为激励人心的两大时代主题。
    3.文化的互融性与开放性。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内的认同和对外的接纳、融合是其重要属性,也是民族凝聚与活力的源泉。华夏民族在文化观念上,常常有着超越种族、文化差异的巨大包容力、互融性与开放性。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尊重差异,整合差异。秦汉以来,中国东西齐、秦的邹鲁、关中文化的融合,南北楚、汉文化的交融,不仅铸成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而且也影响了华夏民众互融与开放的文化观念,即不限一域,博采众长。“中国”在时空上虽相对固定,但是在文化上却可以变化,十分开放。只要承认华夏传统文化,承认华夏的政治价值、道德礼仪观念,就可以被接纳为华夏民族。在承认华夏基本价值观念的尺度下,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成果都可以渗透、交融于华夏文明之中。这种互动历程,使汉晋、唐宋,乃至元明清等时期,来自东西南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例如西域的音乐、舞蹈、瓜果、技艺等)不断传入中原大地,与华夏文化融合,形成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互化、互融,从而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进程。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华夏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早已不限于其生成时期的文化范围,而是一个不断扩大的,互动、互化的,交融并进的,融合东亚大陆各文明国家、各民族文化精华的产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