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历史教学》(津)2012年1 吴伟 参加讨论

    对历史学科能力产生“高深难”的误解,是没有认识到任何能力都是有层次的。在心理学上,能力属个性心理特征表现,被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抽去了学科内容和要求的能力,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特殊能力并不有利,客观上使能力培养有出现“残缺”之虞。同时,既然是个性化心理特征,能力也就有了高低之分,全偏之别。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随着心智的变化,能力也有变化。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也会呈现阶梯状上升趋势。按照现代教育规律,教育的程度越高,学科性越明确,专业划分越细致,对相应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高等教育强调的学科特征和学科能力要求,自然比中等教育要“高深”;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压根就不用提、不能提学科能力要求了。中学教育有自己的学科能力培养的范围和量度。它的目标肯定不是培养“大师”级的学科能力,而是让学生初步接受学科的能力训练,掌握初步的学科能力技能,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
    就以获取历史信息为例,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说明”,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中,就分成了“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体现了同一能力的不同要求。即便是“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和“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要求,也是针对高中学生的能力程度的,并没有提出诸如文字训诂、史料辨伪与考证等要求。至于像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那样“释证钱柳之诗以论史”那种对史料的解读和挖掘①,更不属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范围了。作为对能力要求程度的标示,历年高考试题是一个明确的例证。这就是说,对学科能力要求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宜随意夸大,敬而远之。
    二、历史教学能力与历史素养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新课标之下,它还不是历史教学要达到的全部目标,或者说不是最高目标。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定位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最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则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②。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两部分中,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把其作为宗旨和出发点。可见,仅仅把高中历史教学定位在能力培养上是不够的。在新课标的新一轮实践中,已经把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培养联系起来。
    把学科和素养结合起来,已经是中学很多学科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不同学科对本学科素养的解读和理解对我们认识历史学科的素养具有借鉴意义。如对“地理素养”的认识就见仁见智。有的认为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有的指出,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还有的把地理素养定义为,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个人修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习行为、地理学习态度以及地理学习目的等。地理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观点等构成要素。
    这些关于学科素养的讨论,为认识和理解“历史素养”提供了很好的“他山之石”。那么,“历史素养”应该怎样定义,它的主要内涵又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