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素养中,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不可或缺。只不过这里的情感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如上所述,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证实的过程,知识的“酶化”也是希望它发生转化和升华,影响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意识中,和情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内容更多。可见,情感价值观不是靠“单独”培养而形成的,离开具体史实,很难真实稳固。 归根结底,历史素养培养的还是一种心理品质,只不过是借助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即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这种心理品质表现为: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即发现和捕捉问题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即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地加以调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特性等连续的思维品质,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停留在表面,以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探究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和规律,并利用已掌握的史实和的分析方法提出见解与看法。这样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也不是应试教育能够完全做到的。一旦把历史教育规定为一成不变的“模式”,把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思维归纳为某种“定势”,历史素养所依赖的心理品质也就无法得到持续提升,素养培养很可能最终变成一锅“夹生饭”。 有必要指出,历史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并且需要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培养阶段。历史素养的内容并没有超出中学历史教学的范畴与框架,很多要求已经贯穿和落实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了。培养历史素养的主要环境与条件就是课堂教学和探究实践,它的根实际上深植于日常教学之中,认为历史素养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格格不入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历史素养的培养是继学科能力培养之后一个更新更高的目标。学科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升历史素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意识到不能放弃或者偏废学科能力,仅仅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样向着素养要求的目标前行。无论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还是历史素养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根,有适应相应教育阶段和学生心理特征的目标与量尺。当历史素养伴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正视它,研究它,实践它,不失为好的选择。 注释: ①参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论坛(第2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抗美:《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有人根据创造性思维中的“缺点枚举法”进行逆向思维,归纳出一种“优点酶举法”,其中包括“优点的酶化”。优点的酶化要求对现有的优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转化。这里借用“酶化”的提法来说明对学生接受知识后的进一步跟进要求。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知识的内化。至于这里的“酶”是什么,怎样应用,还需要继续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