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历史教学》(津)2012年1 吴伟 参加讨论

    三、历史素养释义
    从词源、释义的角度,对“素养”一词有多种解释。一是指修习涵养,即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平时所供养。三是指素质与教养,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四是指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等等。这里的“素”,不仅仅是“平素”那样的时间、过程概念,而是指一种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内在的品质或者素质,它的构成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思想观念和方法等;“养”则包含了后天的教化、培育、修习、陶冶等含义。这就意味着,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天赋、勤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引导、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不是“额外负担”或“多此一举”,而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它必须与具体知识的灌输,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诸多具体的事例和反复的专门训练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这就是为什么素养一定和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当然,尽管我们可以泛泛地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等,但它们也都是由一个个学科素养集合融汇而成的。
    具体到历史学科,它所呈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坚实的史实之上,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也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如果说,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怎样把知识“喂”给学生,囫囵吞枣也好,细嚼慢咽也罢,总之进到嘴里胃中就行。那么现在,培养素养就还要再进一步,要关注知识的消化,关注它是不是发生了有益于吸收、转化为有益于生命的“酶化”③。把“死”知识变活,把活知识变灵,是知识“酶化”的主要目的。因此,知识+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
    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对历史学科能力有很多种描述和分法,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应该是: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史实的能力和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追求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敏感;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言之有据,论从史出。实际上,这是锻炼和培养如何科学地、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这种能力之中也融入了应该具有的历史观和对待历史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具体的能力要求(不管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十二项能力还是其他的能力细分)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历史,也就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现在和未来。
    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益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学习过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和明确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意识,即历史中包含着人类文明成果和取之不尽的经验教训,从它那里可以扩展视野,增添认识问题的厚度,使思维从单线条进化为复合式、思辨式的思维模式;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知道很多“故事”,更关键的是,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增长智慧,逐渐练就一双明辨世事的慧眼。在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下,这样的问题被忽略了,淹没在“挣分”“升学”之中。于是,学习历史更深远、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意义,被淡化甚至被抽掉了。当然,不是只有历史学科具有这样的“功能”,但历史学科的这种“功能”别的学科无法取代。
    历史意识的另一个方面,还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同时,看重人类文明成果的各种表现形式,敬重并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的积淀作为衡量标准,也是历史意识在价值判断上的反映。在情感文化认同上,历史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具有几千年多民族长期共存、多种文化交融发展历史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只有回放到历史中,只有用历史来检验和印证才更有说服力。同样,今天的中华文明和炎黄文化,只有用其形成的历史进程才能更准确地诠释它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只有具有了历史意识,才能更透彻地发现并认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才能体会出像“血浓于水”这样的词汇中蕴含的人文精髓和历史寓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