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时的通史著作或许未臻至善,却体现出民国史家在通史议题上的不断探索与坚持不懈,也体现了新旧史学交替转换过程中史家在史学建设发展上的自觉意识,成为民国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民国时期的通史编纂,为新中国的通史编纂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史编纂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学术质量和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通史”之名中国古已有之,所谓“《史记》创其规,梁武揭其名,而郑樵继其踪而扬其波也”(孙次舟语)。随着晚清西方史学著作和史学思想的传入,传统史学以“史学革命”的方式向现代转型。20世纪初,章太炎、梁启超先后提出编纂中国通史,在新史学思潮下对“通史”进行现代化的“格义”。以纪传、编年为代表的传统通史求年代、方国、事迹之通,重在体裁;新式通史则希望“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注重的是思想、眼光,即贯穿史迹、事件以成一系统的“通识”。此后,“通史”议题与史学转型相伴而行,形成编纂新式通史的热潮。 与时代交相呼应 在“新史学”思潮下,史界视通史为正宗,形成通史编纂之风。自清末民初中国史界提出“新史学”以后,第一个迫切任务便是“改造国史”,以解决“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的困境。当时,史家将通史编纂视作“改造国史的第一步骤”,是史学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