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民国时期通史编纂多元并进(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马建强 参加讨论

    1921年,吕思勉在讲演中说:“近人每好言著中国通史”,今日所要之“通”,不是“《通志》之所谓通”,而是与“学术进化趋势”相合。何炳松对介绍西方史学颇有贡献,他在《通史新义自序》中指出,史界因“吾国史家如章学诚辈对于通史之推崇”,“又鉴于近人介绍之西洋史学名著皆属通史”,形成了以“现代理想上之史著当以通史为正宗”的看法。被视为史学正宗的通史,与民国时期史学发展密切相关。通史编纂成为新旧各派史家一显身手的舞台,造就了民国史界一股特有的风气。
    普及历史知识、倡导民族主义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推动了通史编纂。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逐渐加快侵华步伐,中华民族面临的存亡危机日益加重,而青年史地程度之差令教育界感到担忧。1931年,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颇为忧虑地指出,当时很多大学生“连普通常识都不具备”。1934年,吴晗在批阅清华大学入学试卷后,感慨中学生具有历史常识者“寥寥可数”。同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中国大学教育之危机”的演讲中,认为大学“史地程度之坏”“无以复加”,而且“影响民族精神很多”。不少学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良好的国史课本之缺乏要负很重大的责任”。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通史激发民族精神,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选择。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即规定各校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同时,一批历史学者也自发思考“书生何以报国”。1936年,顾颉刚感慨“年来国势凌夷愈甚,国人皆知非提倡民族主义,将无术自存于世”,“史事知识普及于民众”,“唤起其爱国家爱民族之热忱,实为灌输民族主义最有效之方法”,“于是中国通史之需要乃益亟”。许多史家纷纷加入通史编纂队伍中。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出现40余部通史著作。
    “通史编纂”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与史学、社会、时势交相呼应,互相推攘。在此思潮中,涌现出许多以通史编纂著称的名家,盛况一时,比如范文澜、翦伯赞、周谷城、吕振羽、吕思勉、钱穆、张荫麟、陈恭禄、王桐龄、邓之诚、缪凤林等均有通史著作印行出版。还有一些史家虽无已竟的通史著作行世,却有着强烈的通史情结,例如古史辨派的领导者顾颉刚以编纂通史为自己一项大事业,以隋唐史研究著称的陈寅恪以完成一部中国通史作为自己的生平志愿,以近现代史研究著称的郭廷以曾手书一部《中国通史》稿,战国策派代表人物雷海宗也曾为编纂系统通史作过学术准备,胡适亦有撰写中国通史的想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