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图像是文字之外最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图像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历史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方向,进而涌现出众多新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西方史学传统中,由于古代文明图像史料的丰富,学者们对图像史料的采集和利用有着深厚渊源,并熟练地应用于历史研究中。受西方史学影响,中国图像史学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理论建构方面有了一些探索。特刊登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中国图像史学的研究已经逐渐从不自觉为之,开始向自觉地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理论探索发展。不过,由于目前运用图像来研究史学还多仅在与图像有特殊关系的艺术史、物质生活史、近代社会史、考古学等研究领域内,中囯历史研究的主体叙事中还少见图像的身影,对于图像史学的理论建构也少有论及。 ●名实:是“形象史学”还是“图像史学”?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境中,与图像相对的词都是“文字”“字符”。文字表达的意义是抽象的,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形象。我们讲的“图像”一词主要是指载体上的形象,即图像与载体上的文字相对,二者是图形与字符的区别,故李鸿祥《图像与存在》一书认为图像只是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可视的。“形象”一词词义复杂,在中国语境中“形象”并不完全指图像,往往是指有形状的东西,即具象的、可视的东西;而在西方语境中也不完全是指Images,而是指具象、可视,相对应的词是抽象、无形。显然,将“形象”与“文字”相对,本身在语言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历史研究的史料主要有文字、图像、器景(老旧器物和历史景观)、口述四大来源,除口述外都应该是有形的,但获取的途径不同。文字和图像通过载体阅读,器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口述通过倾听记录。而“形象”一词包括一切可视的东西,连文字本身也是可视的、有形的,只是表现的内容是抽象的。如果我们用“形象”一词将当下一切可视的东西都作为史料,就会面临史料体系的逻辑混乱。过去的“形象”只能通过载体才能被我们观看,而这种通过载体再现的形象自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像”。用过去的载体显现的图像本身是文物,而文物和古迹通过今天的载体也就变成了图像史料。因此,“图像史学”的叫法更为科学。 ●功能:除“图像证史”还要“图像传史”吗? 所谓图像史学,主要是利用图像来研究历史和传播历史的科学,包括图像史料学和图像媒介史学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利用过去的图像(图像史料)来研究历史的科学,可称为“图像证史”;而后者主要是指当下利用图像来传播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科学,可称为“图像传史”。在这一点上,西方学者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中也将作为媒介的影视史学放在其中讨论。作为媒介的纪录片也可以作为研究媒介存在,但是这种媒介本身不能作为现代研究历史的图像史料,而片中的旧图像才可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史料。历史故事片只是以新构图像来解读历史,连片中的图像也不是历史研究的史料,只是编者、导演们对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解读的图像表现。当下反映历史的绘画也是画家们对历史的主观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并不能成为当下研究历史的史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