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批评史是一个伴随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分支学科,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史学批评史的起步阶段。梳理民国时期史学批评史的研究轨迹,不仅有助于回望这一学科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对学科发展方向作出判断。 勾勒中国史学批评史轨迹 1921年,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演中国史学发展史时,敏锐地指出史学批评对于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他说:“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认为史学批评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种形态,是史学建设的重要支撑。蔡尚思最早把“中国史学批评史”作为一门专史提出来,并有意撰述一部《中国史学批评史》。20世纪30年代,他计划编纂一部《文集中的中国各种专门史料详目》,其中第六种就是《中国史学批评史料》。这份《中国史学批评史料》目录梗概见于《中国历史新研究法》(1940年)第七章附录《文集中的中国史学批评史料简目》。这份简目涵盖了宋元明清时期180余种文集,当时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擘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史学通论类著作的繁盛期。在曹聚仁的《中国史学ABC》(1930年)、傅振伦的《中国史学概要》(1944年)、蒋祖怡的《史学纂要》(1944年)等书中,也可看到史学批评史研究的早期踪影。 史学史是史学批评史的母体。1941年出版的魏应麒著《中国史学史》已有专节讨论史学批评,认为“史评之起,当根于古人读史者阙疑辨妄之态度”,表明了研究史学批评起源的基本思路。三年后,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1944年)中,称刘知幾和章学诚“为评史家之圭臬”,而评史与作史“合而一之,乃得谓之史学”,史学批评的宗旨在于“阐明义例,商榷利病”。这就言明了史学批评的精髓,也赋予史学批评家以崇高的学术地位。 民国史学家论史学,必谈刘知幾和章学诚,进而发现了传统史学的“批评”特质,粗线条地勾勒出中国史学批评史的轨迹,功不可没。然而,限于各种原因,这些史学家终究未能撰成一部《中国史学批评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