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逐渐形成 20世纪,科学高度发展,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1920年,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一书中,借用当时各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地球起源为起点书写历史。尽管他不是严肃的历史学家,但该书是“大历史”这种叙事方式的较早尝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跨学科趋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宇宙史、地球史、生命史和人类史等学科彼此融合,1980年,奥地利天体物理学家艾力希·詹奇出版《自组织的宇宙观》一书,首次用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自组织系统理论来描述一切事物的历史。虽然他们并未提出“大历史”这一概念,但堪称这一叙事方式的先驱。 1991年,克里斯蒂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建构“大历史”的体系。他借用古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来建构“大历史”,认为宇宙万物长期以来存在于一个平衡的系统中,但这个系统会发生周期性巨变,打破旧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荷兰学者弗雷德·斯皮尔进一步推动了“大历史”体系的发展,他最初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后转向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史学,在1996年出版的《大历史的结构》一书中,他借鉴了詹奇的理论,用“体系”(regime)一词指代“大历史”的建构过程。斯皮尔所说的“体系”,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段内,是一种大致有规律的但最终不稳定的模式。他以此来描述人类史、自然界和具有不同复杂性的现象,并探讨其相互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