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世纪的古典文献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到了新高峰,法国、中国不约而同地编纂大型文献,代表事件是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与纪昀领衔编纂《四库全书》,并形成了百科全书派与四库全书派。通过对比两派编撰成员所隶属的社会阶层、主导力量,可以分析出十八世纪中法双方迥异的政治环境与文化结构。此外,十八世纪恰逢东西方文化的互动高潮,双方的交互往来逐渐由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世界。作为启蒙翘楚的两派学者勇于迈出了解对方的步伐,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陆彼端的人文风物,为早期中欧早期文化交流的留下了珍贵文化印记。 关键词:四库全书 百科全书 十八世纪 对比与互视 东西方历史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句话用于十八世纪的文献编纂领域再恰当不过:地处欧亚大陆西端的法国,以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为首的哲人们①写就了28卷本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raisonné des Sciences,des Arts et des Métiers》②;而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则由纪昀(1724-1805)领衔编纂了《四库全书》79309卷。两部大型文献编纂事业皆会聚一时人杰,在梳理、总结文化的同时,引领后世学风。然而,仔细对比两书编撰成员,不难发现两派学者所隶属的社会阶层、主导力量均存在差异,对彼此的看法亦不尽相同。在正式进行对比前,笔者先廓清几个概念。 1、将两书编纂成员付诸于比较的基础。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尽管中欧之间的交流动机不同,但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节点,分处欧亚两极、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社会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③到十八世纪,时代又对中欧交流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拓展文化的交流纵深。百科全书派和四库全书派学者皆善于从对方文明中汲取养分。在《百科全书》的文本中,包含“Muraille de la Chine(长城)”、“Chine(中国)”④等条目。而《四库全书》中也收录有二十余部欧洲学者撰写的典籍,约占域外典籍收录总数的三分之二。⑤这说明两派编纂成员对东西方互传的书籍、信息都给予高度重视,将二者付诸比较完全可行。 2、两书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对比较研究构成障碍 尽管《四库全书》属于丛书,《百科全书》与我国古代类书相似,但形式的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两派编纂成员进行比较;研究此问题者可谓联袂成荫,如杨家骆、戴逸等。笔者认为:类书、丛书作为文献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过程存在很多共性。具体到《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二者在编纂的时间、背景和撰写过程存在许多相似性、可比性。在编纂时间上,《百科全书》是在1751-1772年,《四库全书》是在1773-1781年,二者之间仅相隔一载。在编纂背景上,虽然十八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和中国清王朝都逐渐步入帝制末期,但是文化的发展却达到相对高峰,时代需要学者们承担起汇编、融会前代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分纂官们要为收入丛书的每一部典籍详细地撰写提要,反映出文献的源流及价值。这与《百科全书》撰稿人的编写活动一样,不仅是在汇编一部书籍,更是一次创作过程。是故,书籍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两派编纂成员进行比较研究。 3、关于“四库全书派”与“百科全书派”的概念 部分学者认为:四库全书派(或四库馆臣⑥)之中存在些许分歧,而百科全书派学者之间亦存在着许多矛盾,某些矛盾甚至被认为难以调和⑦,故不赞同将这群存在分歧的人划入同一派别。但笔者认为;百科全书派本身就是由来自不同阶层的成员构成,反映出法国社会各种思想的杂糅。而四库全书派中,有人宗宋学、有人宗汉学,还有人提倡汉宋兼采,这恰恰是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执着于不同学术追求的真实写照。因此,百科全书派、四库全书派的提法完全成立,其内涵包括参与编写两书的所有学者。无论是未名列《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上的李友棠(?-1798),还是“狭义百科全书派”中不包含的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孟德斯鸠(C.L.de S.Montesquieu,1689-1755),只要在书籍编纂过程中贡献过自己的力量,留下了思想烙印,都属于该派之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