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编纂成员对比与互视(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法国研究 林硕 参加讨论

    二、两书编纂成员构成及主导力量存在差异的原因
    《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都是在十八世纪后半叶编纂完成,为何百科全书派包含贵族、学者、平民等多个阶层,主导力量是狄德罗;而四库全书派却是由单一的“官僚派”构成,领导权属于中国君主呢?笔者认为:造成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二者的社会结构。
    1、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
    (1)百科全书派分为三派缘于法国存多个权力中心
    狄德罗曾在“百科全书”条目中写道:“人们在面临一种外部威权的压迫之时,往往缺乏反对压力的力量与胆识”。(18)那么,在百科全书派在遭到国王的查禁,教会的诘难之时,是什么给予他们对抗威权压迫的胆识呢?答案是:法国存在多个权力中心。回溯历史:从路易十一(Louis XI,1423-1483)到弗兰西斯一世(Francis I,1515-1547),历代法王都致力于削平割据。路易十四亲政后,专制主义的势头更加猛烈,甚至一度不委任首相。但是,“终其一生也并未说过:‘L'etat c'est moi’(朕即国家)”(19)。因为太阳王明白,仍有许多力量在制衡着自己的权力。路易十五问鼎宝座之际,法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资产阶级逐渐崛起,并与启蒙思想家们结成同盟。以沙龙为代表的“公共权威”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除去王权之外,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几股力量并存,共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显贵派参与《百科全书》编纂,得益于统治阶层的分化。如前所述,法国国内存在着很多制衡君主的因素。在中央,最高法院控制着“几乎半个法兰西的区域司法权……法官领导着穿袍贵族,拥有自己的职位,国王无法辞退他们”(20)。在地方各省,尽管封建贵族们的领地不再辽阔,但他们仍旧“划地为王”,对国王的谕令置若罔闻。在中央与地方、国王与最高法院的权利纠葛之中,没有谁能拥有绝对的权力。与此同时,统治阵营内部也出现分化,部分大臣同情、支持,甚至庇护百科全书派。在路易十五(Louis XIV,1710-1774)和国王咨询会议下令封禁《百科全书》之际,监督王室印刷厂、剧院和国王图书馆的阿尔让松侯爵(René-Louis,marquisd‘Argenson,1694-1757)、书报检查主管大臣马勒塞布(Malesherbes,1721-1794)始终在庇护着狄德罗和《百科全书》。而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开明贵族则直接参与到《百科全书》事业当中。当然,受自身阶级属性所限,官员、贵族尽管对百科全书派深表同情,却很难给予他们更多支持,真正给予百科全书派强有力支持者是新兴资产阶级。
    士绅派、平民派学者与新兴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大航海时代以来,大部分商人、银行家和金融家得益于商品价格上涨,实力与日俱增,社会地位日渐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可以影响国王的决策、扭转政治观念”(21)。这位可以扭转乾坤的人即蓬帕杜尔侯爵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这个有钱的并且傲慢的资产阶级”(22)。1745年,出身平民的蓬帕杜尔夫人在一场化装舞会上邂逅了法王,自此开始了近十年的“无冕皇后”生涯。王后、亲贵以及世袭权臣视这个来自第三等级的“末流份子”为眼中钉,却无法阻止她掌控权力。“她的坚强个性、智慧和宫廷影响力使人们普遍认为,她是王位后面的真正力量”(23),“她对国王心理上的影响十分强大,对思想上的影响也同样”。(24)尽管蓬帕杜尔是以她的美貌与智慧征服了路易十五,而并非由于她资产阶级的身份;但她可以跻身政治舞台,从侧面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敢于追求自身权利,并且寻觅思想上的导师与同盟者。启蒙思想家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天然盟友,二者之间存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反对专制:前者侧重思想领域,后者侧重于政治、经济领域。如果你认为资产阶级仅仅是聆听启蒙思想家的高论,那便大错特错。事实上,他们在百科全书派与政府之间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以蓬帕杜尔夫人为例:她不仅缓解伏尔泰与统治阶级的对立,还对卢梭、马尔蒙泰尔等人进行无私资助;更重要的是,在法院吊销《百科全书》出版许可证的危急时刻,正是这位“资产阶级王后”在路易十五御前巧妙地为《百科全书》进行申辩,才使书籍获得解禁。(25)新兴资产阶级给予百科全书派编纂成员的帮助,由此可见一斑。
    (2)公共权威的力量高涨
    昂古莱姆王朝(Angoulême Dynasty,1515-1589)以降,法国社会逐渐出现“公共领域”。上至贵族,下至农夫,都会聚在酒肆或咖啡馆中,畅谈社会现象、政治趣闻。他们的观点具有某种集体性与公共性因素,可将之视为早期的“公共权威”。时至十八世纪,沙龙等交际会所成功地将开明贵族、文人雅士、艺术家聚合在一起品评时政,形成了一种更加成熟的、具有独立性的、强有力的公共权威。乔夫兰夫人的丈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其夫死后独自孀居。然而,就是这位男仆的女儿,却因她所主办的“圣奥诺雷沙龙”名噪一时。哲学家、小说家以及艺术家等各类学者齐聚她的沙龙,纵论天下;甚至路易十五的岳丈——两度登上波兰王位的斯坦尼斯拉斯(Stanislas Leszczynski,1677-1766)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us III,1746-1792)也挤身其中。沙龙已成为巴黎乃至全法国的时尚风标,尤其在艺术、学术界更是具有绝对权威。“法兰西学院院士,这一人选的通过在十八世纪60年代是由启蒙思想家控制的,因此主持沙龙的妇女(朗贝尔夫人,笔者注)经常成为上等鉴赏力的仲裁人”。(26)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末,路易十六朝的财政大臣雅克·内克(Jacques Necker,1732-1804)不禁慨叹:公共权威“已经成为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不需要利用国库、士兵或军队,就能对城市、王室,甚至是国王的宫殿发号施令”。(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