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女兵 用血汗灌出塞上绿洲 晨练、喂鸡、喂猪、种菜、植树、守林护林是女民兵们的日常工作…… 夏日的早晨,沙漠中的天空蓝得没有一丝杂质,飘扬在治沙连院子里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放眼望去,周围数十里尽是一片绿色,笔者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一座像样的沙丘。现任代理连长席彩娥早早起来,将图书室、连史馆、猪舍、鸡舍、蔬果大棚等收拾得干净整齐、井井有条。看着眼前这一切,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黄沙肆意,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沙漠。 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来到补浪河乡省不扣村一个叫做大水湾的地方,除了邻里八乡的姑娘外,她们当中还有前来插队的女知青。她们在连长童军的带领下将红旗插在最高的沙丘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沙造林运动便拉开了序幕…… 现年59岁的冯清玲,是第一批进入治沙连的女民兵之一,她把自己嫁在当地,把家安在治沙连边上。她是唯一见证了这片沙漠逐渐变绿洲,一代代治沙女民兵的成长的老民兵。她告诉笔者,当年一来到这里,姑娘们全都傻眼了。大风卷着黄沙一整天呼呼地吹,地上什么也不长,从近到远看,到处是大小沙丘。“我从小生长在农村,适应起来比较快些。可苦了那些插队的知青,尤其年龄小的姑娘,一开始受不了这罪,老哭。我们的到来,并没有获得周边村民的认可,更多的是质疑。” “就这些个小娃娃,也想把这沙漠给治了?” “我看她们呆不了几天,就要哭着回家了。” “别看旗号打得响,也就是做做样子,过几天都得走。”…… 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走进大水湾的情景,知青女民兵贺莎莲感慨道:“全是沙,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虽然来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条件这么差。荒沙地里什么也没有,干活靠人、交通靠走、运输靠手,种树治沙全靠人力……” “周边的村民也议论纷纷,等着看我们的笑话呢。年轻的姑娘们一股倔劲涌上来,谁说女子就治不了沙!风沙再大,都没有吹跑一个姑娘,大家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充满信心早晚会把沙漠变成绿洲。” 第一年,刚来的姑娘住进了仅有的几间建筑物——柳笆庵里, 八个人分一间,头脚相并挤在一起还是不够住,五班、六班就借宿在附近的村民家中,那个靠工分吃口粮的年代,姑娘们的伙食全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家里人不够吃,也要从自己嘴里省出来支援她们,到第二年时连队自己种的粮食基本上就可以自给了。 到沙丘上植树造林,姑娘们挽起头发,卷起袖子,握住铁锹挖坑,刚挖开了,就又被风沙填满了,再挖……握着铁锹的手烂了、肿了,鲜血染红了铁锹,染红了黄沙,种下的树,却一次次被风沙折断、拔起。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姑娘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再急于种树,而是做好规划:推沙梁、挖马槽渠、栽柳笆墙、织防沙格…… 第二年开春,大水湾的沙地里终于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树芽。为了加快造林速度,扩大造林面积,连队姑娘们开始自己建圃育苗,30多辆独轮小推车,送走了一座座沙丘,运来了近千方黑泥土,在沙漠地上垫出了80多亩苗地,种上了合作杨。可就在树苗长到寸把高时,一场大风使幼苗一夜之间全埋在了黄沙下,从小生活在沙窝窝里的席永翠第一个冲上去,跪在沙地里用手开始刨,见此,连长童军忍住泪水,带领整个连的姑娘们用手一把一把将树苗从黄沙里刨出来并扶正,运沙的簸箕不够用,姑娘们就把上衣和裤子脱下来,把衣口和裤腿扎住,把沙子一点一点背走。“树被埋了,我们就再去种,想办法去保护。树一定要种活,活了才能治住沙。”席永翠坚定地说。 树苗保住了,连队请来治沙专家、植树专家、水利专家、农牧专家,种草专家……最终,拿出了栽草固沙、赶羊踩坑,广撒草籽、种草蔽障,打井修渠、织篱植树,交替推进、人进沙退的系统治沙的整体方案。她们要真正降服沙漠,让毛乌素沙漠从此披上绿衣。等着看笑话的村民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些女娃娃还真把树种活了。” 40年过去了,一代代治沙连的姑娘们用青春、勇气、毅力和智慧在毛乌素沙漠中建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让大水湾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