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寻访“大漠之花”的英雄事迹(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化报 孟子发 雷 洁 参加讨论

    大漠之花 用青春谱下时代华章
    在治沙连连史馆里,储存了一代代治沙连女民兵的记忆。旧照片、连歌谱、挎包、布鞋、茶缸等实物的展示,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艰苦奉献精神,让人们感受到她们坚忍不拔、万难不屈的性格和奋进精神。
    “那时从农村到治沙连的姑娘大都不识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白天我们顶着风沙种树、修路、开渠、种庄稼,晚上都围在煤油灯下认字、纳鞋底、补衣服等。”冯清玲回忆道,在治沙连的那些日子里,姐妹们的互相帮助,让她从一字不识的白丁,到可以书写常用的字和看懂一些简单的报纸、书籍,冯清玲很感激她们。
    第一批作为“赤脚医生”被选入治沙连担任卫生员兼文书的贺莎莲,白天背着药箱、扛着铁锹和战友们一起劳动,利用地头休息时间为战友们讲青春期卫生知识,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晚上还要组织大家学习文化。她说:“我想让姐妹们成为有文化的民兵,同时也希望在劳动之余,姐妹们能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当时,连队的农村姑娘们利用白天种树休息时,在沙窝窝里学习识字;晚上睡觉前,在煤油灯下学习练字;熄灯睡觉后,在心里默默念字想字。很快就都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连队名称、连排班、村名、农机具名称等等,到后来,个个都成了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
    席永翠,从没上过学的农村姑娘,学起文化来非常认真,每天都坚持练习写字。那时姑娘们练字都是在盘子里放些沙,拿一根小木棍在沙盘上写写画画,每天限量的煤油用完就得睡觉。席永翠的兄弟姐妹很多,在其他人围着煤油灯练习写字的时候,她还得为家里的兄弟姐妹缝衣纳鞋,没有时间练习写字。煤油用完大家都睡下后,她就用手在自己的肚皮上写字,一笔一画地温习学过的字,心里默默记住。静悄悄的夜,大家听到她嘴里念念有词,问她在做什么?她就会在对方的肚皮上比划写字,挠得别人痒痒的,一晚上整个柳笆庵都是姑娘们的笑声,一天的疲惫也在这笑声中消失殆尽……
    从第一任连长开始,治沙连的姑娘们在农闲时节便自己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编剧表演,排练了很多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还走村串户,为周边的村民带去很多精彩的演出。“治沙连的女子不但人长得俊,本事也大。”当地群众这样说道。随着治沙连文艺宣传队的名声越来越响,她们接到了公社党委的扩建命令,承担了全公社的宣传任务,编排的节目也在公社的各个生产队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最令她们自豪的是当年曾与“榆林红色娘子军”同台演出,毫不逊色。
    地处偏远地区的补浪河乡,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群众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一代代女民兵挑起了向村民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重担。她们自己办夜校,组织群众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
    当笔者问到,当年大家白天种树治沙那么辛苦,晚上还有精力学习文化和搞文艺表演吗?贺莎莲笑着说:“心劲可足了。无论多苦多累,学习文化个个不落人后,说到表演节目个个抢着要上。日渐丰富的连队生活让大家对生活越来越充满干劲、充满希望。”
    4年后,贺莎莲离开了连队,走上讲台;36年后,贺莎莲离开了学校,现在是榆林市慈善协会的一名志愿者。“育树、育人、育心。这就是我这一生做的三件事。”她感慨道。自幼热爱书法的边兆芳16岁进入治沙连,虽然环境恶劣,但她并没有放弃书法,就地取材,以大漠为纸,柳枝为笔,苦练书法,最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为从大漠里走出来的书法家。多年来,从治沙连走出去的姑娘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干工作都非常出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