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割裂心态与社会 在受访学者看来,在肯定心态史学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心态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误区。 “我们今天做心理分析,是通过问卷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研究手段来了解人们的心理,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更何况是研究古人的心态。”在彭卫看来,心态史学研究存在先天性困难,心态史研究中对古人的心理分析实际上是回溯法,即以果寻因法。在历史进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非心理因素往往复杂交织在一起,心理分析方法实际上有一定的风险,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在周立红看来,心态史研究获得发展后也暗藏着使历史研究走向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危险。“中国学者一开始就反对割裂心态与社会的联系。”周立红介绍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吕一民在1992年发表的文章《法国心态史学述评》中就对阿里埃斯片面拔高心态地位的做法给予了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的复兴恰恰也证明,心态史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结构的分析。 在苏全有看来,心态史研究面临的问题,其一是理论根据匮乏与研究方法单一。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史料的堆积与平铺直叙,缺乏比较与综合,跨学科理论的运用问题上更是捉襟见肘。其二是研究状况不平衡。以近代中国心态史为例,存在着研究区域、内容、时段不平衡现象,甚至存在“研究空档”。 综合运用跨学科理论 心态史研究应该如何拓展与深化?“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态要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必须严谨。”在彭卫看来,心态史研究,首先,必须遵循严谨和揭示历史真相的一般要求;其次,要借鉴心理学研究的理念、方法去探索研究以往传统史学中不太重视的心态问题,从一个方面探索一定时代的基本精神面貌。 苏全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要注意跨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题,研究心态史可借鉴运用人类学、统计学、社会学等理论。此外,他还认为,研究史料需要进一步发掘与剖析,新兴的心态史领域的现成史料微乎其微,并非此领域缺乏史料,只是缺乏细致入微的搜集与整理。史料中除了卷帙浩繁的正史外,志书、笔记、家谱、档案,甚至小说、戏曲、文物等无不透露着心态史的信息,亟待加强搜集整理。 周立红认为,要解决当前心态史研究面临的问题,第一,心态史研究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不能脱离对心态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整体状况的分析;第二,心态史研究学者要苦练基本功,培养宏观的视野和辩证的分析能力,学会使用计量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