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 余新忠说,“在生命史学视野下开展中国医疗史研究,有利于从医学人文角度更好地展现疾病和医疗的社会文化维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疾病与医疗问题不只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西安市红会医院骨关节科主任许鹏说,今天,时空概念、环境质量、衣食住行、心理状态、疾病类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如何适应新形势、运用新科技,扩大视野、提高效率,拯救生命、维护健康,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台湾医疗史学者李建民曾出版《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一书。李建民表示,该书旨在建构一个完整的古典医学研究体系,“生命史学”是指研究生命的史学,其实就是指医疗史。而余新忠不仅将“生命史学”视作一个研究领域,而且将其视为一种意识和研究理念。“‘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其回到人间,聚焦健康。”余新忠说,我们探究的是历史上有血有肉、有理有情的生命,不仅要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外在性事物,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认知、体验与表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化成表示,医疗史是我们了解社会、文化历史一个很重要的也很有效的角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必将更加关注重视自身的医疗健康问题,也会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多的叙说和思考。这种重视,必然会促进人们更多地从现实、历史角度去思考疾病、医疗的本质,并反思当今通行的医疗模式和认知困境。如果我们能自觉地在生命史学的观照下展开中国医疗史研究,通过建设医疗社会史研究平台,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应对决策、预防与治理提供历史样本,提升中国参与全球卫生发展的能力,医疗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终将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同,成为中国主流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陆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