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兴起的背景 人类精神经验越是丰富,越是熟练地掌握精神表达模式,人类的创造力就越强大,思想就越深邃,受惠的群体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习人文史既是个体发展所必需,也是人类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史教导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如何在当下有效地言说。 从学科发展看,各学科发展史研究的不平衡使得加强那些诸如考古学史、宗教学史之类薄弱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成为必要。当今被称为“人文学科”的学术实践已经成为人类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过程始于人类试图进一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求知欲。这段漫长的历史已采用一些成果丰富和颇具启发性的方法加以研究,诸如历史主义方法、比较方法、思辨方法,但这些方法的运用重点都集中于个别的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如史学史、文学史、语言学等,而在诸如学科产生史、学术交流史等领域却付之阙如,亟须改变这种状况。 从技术手段看,数字人文时代的降临,彻底改变了研究者先前获取文献的路径与方法,在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生产的进程。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新视野不断拓展当代研究者的想象力与研究领域。比如,就西方世界而言,把知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与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事情,因为这一领域涉及众多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时空范围极其广泛,研究困难重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量信息得以集中处理,才使这些困难逐渐消解。 从研究方法看,跨学科互动研究使很多研究领域出现新气象,也出现很多新的研究领域,而经济全球化更促进了这一趋势。这些新方法极大地改写了先前的研究成果,比如DNA技术的使用,可以对古代遗物进行复杂的分析,得出的数据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从现实需要看,一方面,商业文化浓厚、功利化取向明显、缺乏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等现象使得人文主义危机不断存在于现实之中,而这种情况正是那些相信人文学科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所担心的,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使人文主义不断得到张扬。另一方面,为追求眼下的经济利益,欧美政府在不断削减各大学人文学科的预算,学习人文学科的人数也在不断下降,资金减少所带来的压力使“人文共和国”的团结意识陡增,使得人文研究者特别要加强人文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与话语权。 诸如此类的种种因素都促使人文学者团结起来,把人文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人文史既是博雅教育的基础与起点,也是一种知识体系,涉及时空广泛,学科本身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其所包含的各人文学科之间交互影响明显,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交往所引起的相互借鉴也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不少人缺少了自我关怀,轻视了人的尊严、价值与精神追求;新世纪的多元文化使得传统的人文失去了先前的优势;人工智能已经走出实验室,大有取代人类大脑之势,人的主体性被削弱……这一切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也遭遇到道德、精神、价值方面的危机,当下的中国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危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利用中国丰富的人文传统资源,建立自身的人文史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但也要注意其价值属性。所谓以普遍的、普世的诸如此类面目出现的说法,背后都隐藏某种价值诉求与理念寄托,诸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价值观,究其本质都是想把自身的标准变为普世的标准,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技术霸权到知识霸权,最终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与学科体系,并加以推广。这是我们在借鉴、研究这门新兴的人文史学科时必须留心的。 (陈恒,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