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生态文明维度下的科技史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邱龙虎 黄世瑞 参加讨论

    以生态技术史为例
    生态技术因人类反思技术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诞生,并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通常情况下,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乃至避免环境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技术均可视为生态技术。生态技术的自觉或不自觉应用早存在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这在农林牧副渔中富有体现,如岭南传统农业中盛名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东江、西江、北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势低洼,加上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雨量充沛,因此常年遭受洪涝灾害,威胁生产生活。当地百姓因地制宜,把一些低洼的地方深挖成塘,用来养鱼,同时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减轻水患。塘与堤之间种植烟草等植物,堤上种植果树,形成果基鱼塘。后来对外贸易中丝织品需求增多,使得种桑饲蚕的利润远超过种植水果的经济效益,导致众多地方改种桑树,形成桑基鱼塘。《南海县志》记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的集中地桑园围的形成历史过程。继北宋徽宗年间始筑东、西堤,四年后再筑吉赞横基,分为沙头中塘围、龙江河澎围、桑园围、甘竹鸡分围。到了明、清年间又相继筑保安围等十四条小围。民国初期顺德县龙江段才加高并联成围,1924年增建歌、龙江、狮颔口三座水闸后,成为一条较完整的园围。桑园围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捍卫良田1500公顷。细究桑基鱼塘的生态技术,通过蚕沙喂鱼、塘泥肥桑,达到了种桑饲蚕及养鱼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桑、蚕、鱼、泥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之苦,营造出理想的生态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005年浙江省青天县因为历史悠久的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这表明我国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实,早在1911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King就在《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民勤劳节俭与智慧并存,擅长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以人畜粪便、废弃物、池塘淤泥等还田保持地力常壮。除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外,《齐民要术》等著作还记载了先民的“绿豆、小豆美田法”,利用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功能增加土地肥力。先民们还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通过除杂草、合理密度种植、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维持生物多样性、生物治虫等提高农业产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