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中国,历史学的角色与地位处于某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大学历史系门可罗雀,历史学学术专著少人问津;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大话历史的作品风光畅销。当今历史学受冷落、被边缘化的主要根因还得从当下历史学研究自身上去寻找。我个人认为,正统严肃的历史学研究之所以遭遇瓶颈、寂寞孤独,致命的是理念上的偏颇与方法上的错谬。也就是说,研究宗旨与原则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在浑然不觉中进入了严重的“误区”,兹简单列举如下几个。 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 历史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是求“真”,然而,由于历史时空隔膜的存在,决定了所谓求“真”往往耽于一厢情愿式的幻想。尽管以德国兰克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一再强调历史学应以事实为依据,主张历史研究应“客观如实”,“据实记事”,所谓“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认定历史研究的唯一目标乃是“积累准确的知识”。可是,事实上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历史记录者主观认知能力与价值旨趣的差异性,今天的历史学者在接受相关历史信息时,本来已是残缺不全或真伪混杂的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客观如实”、“据实记事”云云,不过是可望而永远不可相即的理想憧憬。“不溢美,不隐恶”作为理想的原则以及努力值得敬重和效仿,可是作为操作的实践则不免捉襟见肘,遥不可及。 其实,正如柯林武德为代表的思想学派所强调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史前陈迹,都被赋予了记载者与研究者的主观色彩。所谓历史的真实仅仅是指主观的真实,而绝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真实,只能有近似真实与逻辑真实。遗憾的是,占据我们史学界的主流的,是认同兰克学派的“史料学派”,信奉的是汲汲还原于真实历史的戒律,既然要恢复所谓的“绝对真实”,那么就只能“上穷碧落下黄泉”式地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堆砌资料,“考镜源流”,于是乎“史料即史学”的提法受到热情追捧,饾饤考证的途径成为最高规则。可这样一来,历史学的叙事手法就不能不沉闷枯燥,历史学的表述形式就不能不僵硬刻板。历史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生存方式与政治智慧就完全被冲淡乃至淹没了,历史研究也只能成为极少数“小众”的圈内“游戏”,这就与普通人划清了界线,排斥了更多人的参与。由此可见,追求绝对真实的迷思,使得历史学的活动空间受到人为的逼仄,与整个社会产生疏离排斥,这显然是历史学研究宗旨偏颇而导致表述形式艰涩,无法扩大受众的基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