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轻至中度霾,河北中南部沿山的局部地区有重度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愈发迫切! 其实,环保是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中国古人最早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还进行了最早的“环保立法”。 古人如何重视环保? ——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由中国古人提出来的,这在中国先秦时候的史料上很容易查到。 在古代早期,保护环境被提到政治高度。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 专门谈如何做国家领导人。里面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便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荀子虽然是赵国籍贯,但其成名却在今天山东境内的齐国。荀子一生中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稷下学宫”是齐国一所地位与今北京大学相当的官办高等学府,祭酒则相当于今首席教授。荀子能受到齐国的青睐,与齐国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环保有直接关系。 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地数》,说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环保不配做国家领导人。 管仲在任时,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焚烧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