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6月23日(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叶名琛与广东巡抚柏贵,在向中央报告英国派人前来要求修订条约时,同时向中央报告了克里米亚战争概况。同日发布的圣旨指出:“俄罗斯夷兵,欲与英夷寻衅,难保不另蓄奸谋。该夷蛮触相争,与中国原不相涉。该督等但当密饬各海口炮台将弁,严行防守,毋稍疏懈。”(《筹办夷务始末》,下同) 当俄罗斯通过黑龙江向各据点开始进行补给时,咸丰在圣旨中要求:“此次俄罗斯乘船拥众,由黑龙江东驶,其所称与英夷争岛之语,未可尽信。”要求黑龙江驻军查清“该国船只究往何处,是否已近三姓边界”,并要求东北各地“一体严防”,“密为布置,不可稍动声色,致启该国之疑。其船只来踪去迹,只宜勤加侦探,不可率与该国交接,尤不可轻给照会文移,转生枝节”。 对于英国人的举动,大清国此时也相当狐疑。与太平军的内战正打得如火如荼,英国人却不时与太平军有所接触,清政府担心:“该夷既与中国和好通商,何故与逆匪往来,殊非和好之意。况当江中征战之际,设或枪炮误伤,我兵不能任咎。”“如果实与俄罗斯构难,何能从容往来内地,其为包藏祸心,已可概见。”同时,清政府命令“上海夷人”,“不得任意游驶;并谕以江岸海口,现在皆有重兵,若不遵约束,经我兵勇击杀,是该夷自贻之戚,于我无尤,使该夷知我不以起衅为怯,方不致日肆鸱张”。 显然,在克里米亚战火延烧到家门口时,中国政府的策略是对俄严防隐忍、对英则针锋相对——这与当时英国军政两界对太平天国的暧昧态度,息息相关。根据美国学者John D。 Grainger的研究,彼时的英国,曾经向中国政府提议建立中英同盟,共同对抗俄国。但是,当时的大清帝国还深陷在太平天国动乱的泥沼之中,无暇顾及如此遥远的大国博弈,因此不了了之。 俄罗斯有着离奇的幸运 英法舰队的行动极其缓慢。 从英法对俄宣战,到攻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足足有5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有着优势军力的英国太平洋舰队,却在司令普拉斯率领下,在全球紧紧追踪俄罗斯一艘落单的军舰Aurora号,从南美的秘鲁一直追到堪察加半岛。研究者普遍认为,普拉斯因此而错过了最佳的战略机会,令俄罗斯人有了足够的备战时间。 8月29日,英法联军舰队终于进入阿瓦恰湾,兵临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城下,双方用炮火进行了短暂的交锋。次日(30日),英法的攻击正式开始,进行炮击,普拉斯一直在旗舰上观战,11点与军官们共进午餐,而后回到自己的舱房,在航海日记上写了几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