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改变,就是向东扩张。战争结束前夕出任外交大臣的哥尔查科夫深切指出:俄国应当在欧洲暂取守势,而将精力投放到东方的亚洲。 其实,克里米亚战争前,俄罗斯就一直没有停止东扩。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俄罗斯并未放弃东进的野心,但是,面对当时国力雄厚的中国,俄罗斯有其心、无其力。鸦片战争之后,俄罗斯开始趁机大举入侵。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罗斯不仅没有收敛东进的力度,反而加大,其主要原因就是要抓住太平天国动乱造成的良机。以“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为首,俄罗斯在中国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入侵。克里米亚战后,向东走、侵占中国的黑龙江流域、拓宽东进入海通道,就是俄罗斯最为急迫的战略目标。美国学者巴巴拉·杰拉维奇认为: “俄国政府在遇到艰巨的障碍时,很少设法继续干下去;而是调转头来集中力量于填补权力的真空。每当碰到强烈的反对时,俄国政府不是采取达成协议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有三个地区——远东、中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是俄国人可以施加影响的。所以,当他们不能进入其中一个地区时,他们可以改变方向,转到另一个地区去。”(《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罗斯除了加紧向中国东北扩张之外,还积极谋求进入日本,因此与美国展开了一场竞赛:看谁首先打开日本的大门。最终美国赢得了这场竞赛,而美俄之间也没有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还深化了源自美国独立战争的深厚友谊。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交战各方都对美国的中立相当尊重,美国人因此而给予被封锁的俄罗斯以极大的实际支援。俄罗斯则对美国人在太平洋上的扩张予以承认与支持,并协助美国人进入了黑龙江流域。在随后的美国内战中,俄罗斯继续支持美国联邦政府。 主导这一时期美国外交的,是国务卿西华德。他所倡导的“太平洋商业帝国”计划,成为此后100多年美国亚太外交的基石。西华德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在别处,而“在东方那些大陆和海洋上”。“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岛屿以及海外的广大土地”,正是“这个世界更伟大未来的主要舞台”。西华德坚信,“政治霸权随着商业优势而来”,“太平洋上的贸易和商业就是世界的贸易和商业”,因此,美国只有占领亚洲市场,才能“比迄今为止的任何国家都更加伟大”,而“战舰决不是能被派往国外的最成功的使节”,美国应当通过商业扩张来进军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之下,西华德实行了一连串基于实用主义的举措,而丝毫不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早在1853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打开日本大门的时候,西华德就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在回答参议院的质询时,慷慨激昂地提出:“应该质询的,不是为什么要派遣远征军,而是为什么迟至现在才开始派遣远征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