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唐代退休官员享受什么待遇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人民论坛 孟宪实 参加讨论

    【摘要】唐朝养老制度的基本差别不是城乡而是百姓和官员的区别。百姓主要指农民,完全需要自己努力。对于高龄老人,中央政府会有一系列办法尊老养老,并且利用政策进行引导。而政府的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致仕制度是官场生态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唐代致仕;养老制度;社会保障
    人群构成社会,所以社会从来脱离不了人生的诸多特征。孔子认为,大同社会的特征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保障。前几年,美国电影《老无所依》,讲的就是老年人面临的“无所养”危机。近年,有一种讨论是中国人“未富先老”,在社会没有健全的保障制度的背景下,必然会遭遇老而无养的惨境。
    中国如今的养老制度,因城乡二元体制而有很大差别,而唐朝的基本差别不是城乡而是官民。政府的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而百姓主要指农民,完全需要自己努力。当然,国家的相关法规与制度,对养老这类事也有规定,这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实质上就是养老制度的一部分。
    唐朝孝治天下的核心是养老 
    唐朝的家庭制度,家长与户主往往是同一的,正常的家庭,男性家长往往就是户主。户主有责任,包括司法责任,户主与成员共同犯法,户主的处罚一定更重。但是,户主也有权力,包括财产权,从法律的意义讲,家里的财产只有家长(户主)才能处理,虽然习惯势力也存在,如分家的时候往往诸子平分。家长的这种财产权,从养老制度的角度看,便是家庭养老的物质保证。只有在家长去世以后,才会有分家问题。唐朝法律是保护“同籍共活”的,而这便含有百姓的养老内容。
    唐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核心的内容其实还是养老。对于高龄老人,中央政府会有一系列办法尊老养老。如皇帝的“赐杖”,是包括物质待遇的,或者给老人颁授官职,这类官职仅仅享受待遇,并不真的履行责任。一般百姓,从20岁到60岁,要为国家服役。有的皇帝,会发布改革命令,缩短百姓的服役时间,这是很大的福利。唐朝的赋役制度中规定,家有年龄80岁的老人,国家给“侍丁”一人,90岁,则给侍丁二人,百岁则给侍丁三人。侍丁是一种身份,拥有这种身份,则不用再为国家服役,而在唐朝,服役对于百姓而言是一种比较沉重的负担。唐朝的这个制度安排,以国家放弃重要利益为前提,为的是更好地推行孝道,让养老更有保证。有的人家为了规避赋税,虽然父母健在,也分家单过,这显然与孝道相违背,唐朝的法律对此严厉禁止。同时,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政府发布命令,如果一家之内有十丁,其中两丁放免“征行赋役”,如果有五丁,则放免一丁,这样,百姓为了其中的利益就会“同籍共居”,社会风气也会改善。所谓“征行赋役”,就是百姓对于国家所承的各种负担。唐朝没有下令让百姓必须与父母同居,而是利用政策进行引导。制度是保证更多民众养老的根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